expr

洋鼓跳舞(洋鼓队的视频)

由左至右:洪学智、肖华、粟裕、陈赓

前言

她是9岁的小红军,曾经历三次过草地、爬雪山,比许多成年人都要坚强;

她和丈夫

肖华

在战争年代相识,虽为一生挚爱,却无法携手到老;

上世纪60年代,她经历了比战场上炮火连天还要艰难的岁月;

江青说:

“我要看看这漂亮的女红军!”

她和他八年不通音讯。他过早地逝去,给她留下了永远磨不掉的思念......

今天的正史观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

王新兰

,和她的丈夫肖华上将的故事。

肖华与王新兰

六岁参加革命活动,九岁成为小红军

1924年6月,王新兰出生于四川省宣化县王家坝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天宝是前清贡生,开明公道,乐于助人,十分受乡里人敬重。他素来重视子女的教育,于是请了一位先生,在家里教女儿读“四书五经”。

而说到王新兰的革命启蒙者,其实是她的

叔父王维舟

王维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还到苏联学习过,更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唯一见过列宁的老布尔什维克。

1921年,王维舟利用家庭资产在家乡创办了“宏文小学”,这实际上也是党的秘密联络点,是王维舟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

王维舟

在王维舟的影响下,王新兰的哥哥、姐姐、姐夫中,有4个都参加了红军。为了掩护党的秘密工作,王维舟还曾打入过国民党的内部,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过旅长。后来身份暴露,他便率一部分受革命影响的官兵组建了红军川东游击队。

游击队的活动震动了敌人,派军队来“围剿”,其中一个连直接开进了王家坝,连部就设在王新兰的家中。由于王家是富户,房多院阔,所以国民党军的连长一眼就选中了它。

敌军四处抓人,一时间给地下党的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王新兰的哥哥、姐姐这时都是地下党员,为了和组织联络,他们只好把信塞在年仅6岁的王新兰的衣袋里,让她去给地下党组织送信。敌人没有留心这个只有6岁的女童,王新兰总能安全地把信送到目的地。年幼的王新兰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别人也经常夸她:

6岁就开始了革命活动,了不起!

其实,还有更值得她自豪的,那就是:她9岁就成了小红军!

1933年,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东,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编入了红三十三军。王新兰的哥哥姐姐都是红军战士,作为小妹的王新兰非常羡慕他们。

不久,红军被迫转移,王新兰很想跟哥哥、姐姐一起走,但当时的她只有9岁,年纪实在太小,领导怎么都不答应,她急得大哭。后来,姐姐找到领导说情:

“白匪来了,和红军沾边的都要遭殃,就让她跟红军走吧!”

于是,9岁的王新兰终于如愿穿上了为她专门制作的军服,戴上了小红星帽。

加入红军后,王新兰被分到了红四军宣传队,当了一名小宣传员。她的姐姐也在宣传队,负责照顾生活还难以自理的小妹。不久,川陕省军委需要一名文化水平高的女干部去任秘书工作,王新兰的姐姐就被调走了。一想到以后要完全独立生活了,9岁的小新兰难过得掉眼泪。

第二年,母亲也去世了,而父亲早在4年前就离开了人世。王新兰过早地告别了双亲和童年,战火连天的环境催动她早早成熟。

小孩子学东西都是很快的,王新兰在宣传队学会了唱歌、吹笛、打洋鼓,还学会了跳舞,成为了宣传队的多面手。

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在恶劣的环境中,王新兰患了伤寒病,伙伴们用树枝搭了简易担架抬着她行军。走出四川时,王新兰的头发、眉毛全都脱落了,昏迷不醒。有人建议给老乡留下30块大洋,留她在老乡家养病。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说:

“这孩子演技不错,一台好的演出,就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再难也要把她带上。”

10岁的王新兰就这样在担架上躲了三个多月,等到达理番时,才能勉强拄着棍子行走。

爬雪山时,王新兰和小宣传队员在风口上设了宣传站,指战员们为幼小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所感动,奋力向上爬去,待部队全部通过,她们都快冻僵了。

红军爬雪山影视剧照

后来,刚十来岁的王新兰又不得不随着红军三次通过草地。每过一次,都是生与死的考验。通过茫茫草地,要走7天7夜,断粮、缺水、陷人的泥潭,连野菜都很难找到。夜晚,就露营在冷风刺骨的原野…

历经千难万险,王新兰经受了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考验。

相似的人生经历,让两颗心走到一起

1937年春,王新兰由共青团员直接转为中共党员,当时她只有13岁。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党组织决定送她进红军大学学习。她和两个朋友一起向延安进发,步行百余里,终于来到了荣阳镇。

1937年,王新兰与战友在陕西三原镇

一连几天暴雨,她们无法前进,只好暂停在乡间小镇。这里到处都住着即将改编为八路军的红军。为了红军改编的事,国民党派了一个高级军官考察团来到荣阳。欢迎晩会上,滞留荣阳的王新兰和两个女伴都参加了演出活动,王新兰还担任了报幕员。就是在这里,王新兰认识了肖华。

肖华是江西兴国人,生于1916年。他的母亲早就加入共产党,并担任妇女主任。他的家就是党的地下交通站。许多党的干部从这里路过,不少文件、情报经过这里传递。年仅十多岁的肖华,就常常担任送信送文件的任务,这和王新兰幼时极为相似。

肖华的母亲忍饥挨饿,送儿子上小学、中学。肖华12岁入团,14岁担任兴国县团委书记,18岁由周恩来亲自提名任少共国际师的政委,有智有勇,在中央苏区打了不少硬仗。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肖华连向母亲告别的机会都没有,就匆匆离开了家乡。一晃三年过去,也不知母亲是死是活…

通延安的公路修了一个月还没修好。王新兰和姑娘们结伴散步,经常碰到肖华。两个人渐渐熟识了,也逐渐了解了对方的身世。也许真的是缘份,两人的经历、身世就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使他和她的心灵里都对对方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尤其是王新兰,对这位比她大8岁的哥哥又崇敬又喜欢,也感觉到这位大哥比别人更关心她、爱护她。

王新兰和肖华

去延安的公路快修通了,红军也改编为八路军,肖华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不久即将奔赴抗日前线。

为了能够和心爱的人表白心意,肖华找到了当时的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罗荣桓知道肖华的诉求后,干脆直接向王新兰挑明了。在征得她的同意后,罗荣桓说:

“你喜欢他,觉得他挺好,我就向你提一个严肃的要求,你到延安学习后,不许再找別的男朋友了!”

“那当然!”

王新兰爽快地答应了。于是,王新兰和肖华的关系,就这样确定了。

日子转眼到了离别的时候。

临走前,肖华送给王新兰一床丝棉被,嘱咐她:

“见物思人,可不要忘了我!”

肖华上马而去,一股从未体验过的甜蜜柔情在心中涌动,王新兰有了男朋友,世界上又多了一个疼爱她的人。

王新兰和肖华

王新兰偶遇毛主席,组织送她去找肖华

王新兰来到延安后,先进

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

学习,结业后又到军委通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聪明好学的她,只用了半年,就学完了通讯学校一年的课程,理论、操作均名列前茅。后来,她被分配到延安的新华总社新闻台当报务员。

在延安,她见到了几年不通音讯的叔父。从叔父那里,她才知参加红军的哥哥、姐姐都倒在了路上。叔侄抱头痛哭,再也见不到对她体贴入微的哥哥姐姐了。她要为死去的亲人复仇,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一夜之间,小新兰成熟了许多。

以后的日子里,她更加思念肖华。自荣阳分别,她只收到过肖华从鲁边区托人捎来的一封信,她给肖华带去她在延安的一张照片,以照片上的微笑表达对爱侣的关切与思念。

肖华和王新兰

晚饭后在延河边散步,王新兰常常遇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她清脆甜美的歌喉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她和肖华的关系,毛泽东告诉她,中央正准备派一批干部到鲁边区去,她如同意,打算把她送到肖华那里。她高兴极了,顾不得害羞,回答:

“我没意见!”

在新华社,王新兰是活泼的小妹妹,也很调皮。当时的延安,技术人员待遇“较高”:夜餐费3元,技术津贴3元,加上薪金共9元,比高级领导干部的钱还多。

姑娘们爱吃零食、有一次,王新兰和同伴们要队长请客,队长说,按平等原则,抓阄,谁抓到写“请”字的谁请。聪明的小新兰对同伴们使了个眼色,把所有的纸条上都写上了“请”字,结果可想而知,大家开心地大笑,队长还被蒙在鼓里。

肖华

不几天,王新兰随大批干部离开延安,渡过黄河,向鲁边区挺进。过了黄河就是敌占区,王新兰跟随部队边走边打,进进退退,前后整整一年,才到达八路军冀鲁边挺进纵队(肖华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司令部所在地乐陵。

这已是1939年了。

此时,肖华出差看望部队去了,是秘书接待的王新兰。看到比他还小的王新兰,一个身挎盒子枪的小战士向秘书耳语几句,冲她一笑,跑了。什么去了?找首长肖华去了。

王新兰问:

“他笑啥?”

秘书笑道:

“他说他认识你。”

“怎么会认识我?在延安?还是别的地方?”

“在照片上。我们首长小本子里夹着你的照片,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叫我们发现了!”

秘书对王新兰说:

“我们肖司令整整一个星期没露笑脸,你知道为什么吗?”

王新兰当然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肖华

原来,王新兰当报务员时,发报的声音特别清脆,听起来很悦耳。肖华司令部的电台都称她为“百灵鸟”。不管她转战到哪里,只要“百灵鸟”一叫,肖华就知道她还在人间。王新兰随部队向冀鲁边挺进中,不断与日伪恶战,一个星期没顾得上发报,肖华以为她遭遇不幸,心情沉重,脸上自然没有笑容。待到“百灵鸟”恢复唱歌,肖华才除去满脸的乌云。

爱人相见的场面是令人激动的!

王新兰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向肖华行了军礼,用清脆的声音报告:

“无线电报务员王新兰前来报到!”

肖华冲上前,一下把她拥到怀里:

“你长大,长高了……”

百感交集的王新兰流出了眼泪。

1940年,肖华任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王新兰任师政治部新闻电台报务主任。驻在鲁南青蛇寺。

为了提高王新兰的理论水平,1940年底,党组织派她进入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

王新兰和肖华

1941年11月,日寇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一一五师部在留田一带陷入敌人包围圈。王新兰刚大病初愈,身体还很虚弱,跟随部队突围。她骑着一匹马向山下飞奔,一发炮弹落在马前,人仰马翻,她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战马压在下边,失去了知觉。待她苏醒过来,在一条山沟里隐蔽了一天一夜,才和零散突围出来的指战员慢慢找到师部。大家发现她的棉衣上有七八个洞,里面竟掏出好几个弹头,但没有一个弹头伤着皮肉。人们都非常惊奇,说她福大命大。

1944年,王新兰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孩子刚出生的第4天,日本鬼子又开始了大“扫荡”。王新兰舍不得把孩子留在老乡家抚养,决定带着孩子转移。一位民兵挑着一副箩筐护送母女俩,天上下着瓢泼大雨,婴儿放在盖了油布的箩筐里,居然安稳地睡着。

到了驻地,大家围着这个可爱的小宝宝,争着给她取名字,有的说,山沟里生的,就叫山沟吧;有的说,鲁南临海,叫滨海吧;有的建议叫抗战;也有的说,这些名字都太俗,委屈了我们这么漂亮的姑娘。还是肖华取的名字得到了大家的赞成。

肖华说:

“这孩子出生不久就淋雨,我看就叫肖雨吧。”

王新兰和肖华共有5个孩子:

肖雨、肖云、肖霜、肖露、肖霞。

每个名字都和雨有点关系,倒也颇有意思。

王新兰肖华全家照

熬过艰难岁月,却没能携手到老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新兰随肖华来到东北,转战于南满、辽东,辽沈決战大获全胜,王新兰又随大军入关,加入平津战役、向南中国进军的战斗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肖华长期在军队政治机关工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长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肖华授上将,王新兰则长期担任肖华办公室主任,她的军衔是上校。

但生活总有一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困难。上世纪60年代末,肖华和王新兰被迫陷入到那场劫难中去。

王新兰与肖华

江青早就对王新兰这个人十分好奇,当第一次亲眼见到王新兰本人的时候,竟也说道:

“我早就听说这一对儿一个是最年轻的红军将领,一个是最漂亮的红军女兵......我要看看这漂亮的女红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艰难的岁月总会过去,时间终于来到了1974年9月。

此时,新中国即将迎来她的25岁生日,北京街头一片节日气氛。

为了确定参加国庆活动的人员,毛主席已经把底下人发来的名单连续退回了三次。谁也不清楚毛主席为什么不同意这个名单。当名单第四次送到时,毛主席拿出笔添上了肖华、刘志坚的名字。

毛主席

1974年10月1日,肖华焕然一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1977年,肖华被调往兰州军区担任政委。

1978年8月,王新兰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年过半百的王新兰再次来到西北,重游了长征故地腊子口,这个当年被称为“鬼门关”的地方。踏在熟悉的土地上,王新兰流泪了,她在心里说:

我们幸存的人只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才对得起无数的先烈,才能告慰这些死去的英雄!

1985年8月12日,是王新兰生命旅途中最痛苦、最难以承受的日子,在风雨人生中和她相伴46年的肖华,永远离她而去了。

1986年12月,王新兰也因身体欠佳而离休,这时,她已是正军级干部了。

王新兰与女儿

肖华逝世后,王新兰孤独地住在北京西山的一幢小楼里。尽管孩子们常赶回家来,陪伴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劝慰她,但也无法排解她对肖华的思念。实在说,肖华离去得毕竟太早了,还不到70岁。小楼里处处留下肖华生活的遗迹,睹物思人,肖华的音容笑貌占据了她几乎全部的思想。

不得已,晚辈们商量,给母亲换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院落,那里没有肖华生活的遗迹。换了一个环境,王新兰反而渐渐平静了。但对肖华的思念,永远伴随她的暮年。

参考资料:

《萧华传》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高干夫人档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本

声明:本文为号正史观察原创文章,任何未经允许的转载、抄袭、洗稿行为发现必究!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