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独自一人剧情(独自一人剧情解说)

魏琳今年38岁,未婚,独居。

她得了甲状腺癌。

做手术那天,她一个人提着行李去医院办手续。

然后,一个人做完手术。

刚做完手术那会儿,脖子肿着,旁边还挂着两个引流袋。

她靠着病床时,一不小心滑了下去。脑袋就夹在病床和床头柜中间的缝隙里,动弹不得。

她想喊人,但身体还没恢复,一点声音都发不出。

旁边没有亲友陪床,呼救铃也够不着。

她就这么一直被夹在缝中大概20分钟,憋得脸都通红。

直到隔壁床的护工看到她,才把她扶起来。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孤独等级。

其中,最高的第十等孤独感,就是一个人去做手术。

魏琳后来承认,被夹在缝中无法动弹的那个时刻,心里确实感到孤独和脆弱。

#独居女孩,如何平衡孤独与自由?#

以上片段出自纪录片

《她在家》

镜头对准了一群独居女性,呈现她们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没有三姑六婆式的大道理劝言,更没有一味地迎合当下的女性议题,灌输所谓的大女主式的毒鸡汤。

作为一个女性主义题材,它难得地给出了一个视角——

女性之间,互相显影的自我反思。

导演戴显婧,独居6年,刚结束一段亲密关系。

她在观察其他独居女性时,也在进行一个自省的过程。

我试图在模糊中寻找清晰,

这是一次次显影的过程

关于她们,也关于我自己

正因为这份自省,它没有居高临下地指示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剖开内里,给你看到多种最真实的状态,让你自己探索和思考。

在一面面镜子前,我们看到这群独居女性的忧虑和期待。

要是按照影视剧的标准,魏琳绝对是妥妥的事业型女强人。

手术完才一个星期就投入工作,吃个饭的功夫,电话微信就没停过,真的就是拿命在拼。

和在事业上的干练爽快一样,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规划性。

大概是因为家里的女性或多或少存在癌症病史,让她从小就有危机意识。

在成为保险经纪人之后,她给自己上好了一套完善的保险。万一以后生病,或者某个阶段想退休,好歹有个后路。

好多事情是你没有去想

但不代表它不会发生

然而,这

清醒的A面背后,是传统的B面

虽是女强人,但她绝不像影视剧里所谓的大女主那样,视婚姻为粪土。

她也渴望结婚,渴望一段完美的亲密关系。

魏琳很喜欢一本书,《生命喜悦的祈祷》。她羡慕书中描述的那种关系:

“我们能够在平等的关系中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我们能清楚地沟通和表达,我们不伪装自己来取悦对方。我能看到并欣赏彼此内在的光明、纯净、善良、丰富。”这简单的三条,你现在找一个亲密关系能达到这些就挺难的。

魏琳这种想法,或许也是不少独居女性,乃至单身女性的爱情观。

但憧憬是一回事,她们都知道这很难。

-就是这个人来了,什么都是好的,可是你说哪会呢

-嗯,其实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浪漫主义的向往,毫无悬念地碰上了现实的坚壁。

为此,她尝试过相亲,甚至还通过各类社交APP来拓宽生活圈子。

虽然她表面看似并不抗拒这种交友方式,但内心始终有一种潜意识的排斥。

就像她朋友调侃时所说的那样:

-魏老师她只有在特别孤独的时候才需要男人

大部分时候她其实不是特别需要

-嗯,她朋友太多了

朋友其实说得没错。

聚会结束,众人散去。

热闹的房子又归于平静,魏琳默默地收拾好晚餐,有条不紊。

一切家务事完成后,她对着镜子,处理脖子上的术后伤痕。

临睡前,她边涂抹着护肤品,边听着网课。

魏琳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平淡,普通,但也充实。

直到现在,魏琳依然想要拥有一段亲密关系。

朋友曾经试探问她,有没有想过放低标准。她自己也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要求太高了?

按照如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别说培养感情,就连认识新人的机会也不多。

50后的独居女性叶静,也承认这份孤独。

所有的至暗时刻你都能过

最难的是你开心的时候无人分享

时代放大了每个人的情感缺口。

孤独,写进了她们的日常,甚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社会常常告诉女性要经济独立,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一点。

情感独立。

时代在放大缺口,也让人拥有自由——一种主动选择孤独的权利。

有个镜头,肉叔印象特别深刻。

魏琳讲起她一个人去医院做手术的经历时,镜头扫了一下她家里的布置。

一整套迪士尼公主的公仔模型,各种青春活力的写真照片,少女心满满的布置。

这跟魏琳平时给人沉稳的感觉不同,反差感拉满。

有一次读书,读着读着她哽咽了。

“疾病提醒我们去看我们是怎样地过每一天的生活

我们在每天开朗地过日子,还是每天阴沉地过日子……”

某种程度上说,

独居给了她自我和解的空间

当把“自我”还给“我”后,她从满是泥泞的生活中爬出来,完成慰藉的情感自足。

是,她依然渴望亲密关系,但她也不愿将就。

先尽可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再慢慢等待爱的光临。

这场自我疗愈,不动声色,又无穷无尽。

今年30出头的老妖,已经独居3年了。

她也在独居中,学会正视自己的情感缺口。

曾经的她,是一个容易愤怒又充满攻击性的人。

不幸福的原生家庭,给她的人生笼罩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负面的情绪,将她逼到墙角。

她一度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爱和肯定之上。

为什么我妈不爱我,为什么男人不爱我

为什么没有人爱我,你们是坏人

一个人北漂,她吃过不少苦头。

没有人能在背后托住她,甚至没有退路——一种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强烈缺失。

这种从外到内的匮乏感,几乎塑造了她的个性。

在赚到钱之后,她疯狂购物。家里衣服贼多,有的连吊牌都没摘。

小时候过得太穷,没有玩具,长大就给自己买很多玩具。

没有自信,害怕别人的眼光。

我感觉我这么多年一直有个执念就觉得

没有那么多男生喜欢我

都是因为我不漂亮

于是,她去整容,企图变成别人认可的样子。

眼睛、鼻子和嘴巴都动过。

整完了,然后呢?她并没有感觉到有多满足。

就不说现实中,光网络上这种恶意就不少,而且近在眼前。

弹幕上,时不时就有攻击她样貌的言论。

整容,并没有真正让老妖自信起来。

她时常下意识地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

而改变,大概是发生在她独居之后。

独居的第一年,她不得不正面自己的匮乏感。

很多事情不会做,很多东西不知道。

而这个独处的过程,让她慢慢找到和自己相处的方式。

在这个逐渐认知自我的过程中,她和魏琳一样,慢慢学会自我疗愈。

对爱感到缺失的老妖,就像一根芦苇,一阵狂风吹过,她倒下过,但又重新直起来。

正如她后来所说:

-可是整完了之后,原来自己的问题不是长得不好看

-那是什么呢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吧

她在一边自我怀疑,一边释怀和自我确认。

一个连爱自己都还弄不明白的人,又谈何被爱和去爱呢?

说到底。

当我们讲到独居女性,除了被大家广泛关心的人身安全,还有让她们内心平静的情感——一种内心自足的安全感。

这也是戴显婧同样作为独居女性,决定拍这部纪录片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独居当然会有孤单的部分

就是只不过你怎么去借由孤单这个事儿思考自己吧

借独居来自省,在孤独中让情感自洽。

而她们,不过是女性群体里的一个缩影。

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独居生活并不猎奇,也不需要投之以怜悯的目光。

她们既不是工作的战斗机器,也不是恨嫁的婚姻信徒。

跟所有普通人一样,努力地为自己的目标而活着。

在这场观察实验中,导演戴显婧也在试图弄清楚自己的情感缺口。

她要独居,老妈不认同,但她还是决定要做。

我要干的事情我偏要干,可能也是一种执念吧

为什么不行

现在我也独自生活

我也没有在谈恋爱,也没结婚没孩子

我还有一口气

就是还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

这口气,这团火——就是独居女性独自生活的内在支撑。

最后,再说个有趣的插曲。

戴显婧快30那会儿,也经常被老妈催婚。

催到后来,实在催不动,就没管她了。

魏琳去相亲,跟采的她也跟着去体验了一把,那是她人生第一次相亲。

晚上她给老妈打视频,说了自己相亲的事情。

本以为天天唠叨她不找对象的老妈会高兴地夸她,结果……

夸你干嘛,那些东西都不靠谱

都骗人的多,好人也不会到那儿去

就在前两天,戴显婧在微博分享了和老妈的聊天记录。

人间真实的老妈又悟到了——独居的女性并不是不渴望情感生活,只是没出现优秀的男的……

你悟了吗

噗呲,果然妈妈是过来人,看得真通透啊

今日打工人:王家卫生委员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