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全本戏庐剧(庐剧全本)

作者:夏冰流

很小我便爱看庐剧,到底小到几岁,谈不清楚。记得八岁那年,我在石塘小学读书,村里广场上时有演出。每当下午,小锣一响,我脚板就发痒;教师刚宣布放学,我便三脚并作两步,跑去看它一两出压台戏。大概从此时算起是合适的。

舒茶镇石塘村

现在称呼庐剧,那时是叫倒戏、小戏。有时还加重语气,叫小倒戏。在上层人物中,还给它取个特别恶毒的名字,叫做“倒七戏”;我的确看到过三个字是这样写的,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七字全倒掉了,只剩下一个可耻的耻字。记得读私塾时,老夫子还出过《论倒七戏之害》的题,要我们做文章,我们鹦鹉学舌,跟着胡说了些什么,现在一句也记不得了。

除了这几个带有贬义的名称之外,也还有另外用一个捣字的,把它称为“捣戏”,意思大概是说它喜欢给有钱有势的人捣蛋。是一文不值的穷老百姓小捣鼓起来的,不登大雅之堂。是否如此?未加考证。但在这篇文章中,我愿一直使用这个捣字行文。

其实,尽管政府老爷、地方仕绅们不喜爱捣戏,处处贬低他、侮辱他;直至在演出场地,把艺人五花大绑绑了去,我曾亲眼见过几次。然而在广大人民中却非常的喜爱它。甚至人人都会哼几句,有的人还能唱出全本。有个笑话,说的是某村居民,看捣戏几乎看到人人入迷的程度,请听他们的几句唱词:

商贩:大茶壶、小茶壶还有两把煨罐子。

农妇:拿来奴家瞧看。

丈夫:板奶奶,一锅稀饭浦完了 。

放猪的:诺诺诺诺诺……

庐剧剧照

你看,戏迷们把生活和捣戏融化起来了。

六十年前,捣戏在农村演出的形式很简单,没有胡琴伴奏,一面铜锣,一个竹节锯成的板鼓,两人敲打起来,就算是整个乐队。服装道具也极简化,尽可能的凑合着用用。一个小包袱便包裹着全部家当。但是尽管家当少,不贵重,我却观察到一个秘密:演旦角和须生的艺人,必须千方百计的保护珠花和胡子,这是命圪塔。即使被人绑去,也要尽可能先藏起来这混饭吃的家伙。石塘村是椒子冲的中心村庄。为了预防被抓,在石塘演唱两天,马上转移到更偏僻的村子去唱,如转移到新塘洼、高家洼、严家洼、老牛洼、包家洼等处,像躲猫猫一样的。

舒茶镇石塘村

我未见过捣戏的文字剧本,也许根本就没有。只是听他们唱时,记住了一些剧目和剧中情节。听的较多的是

休丁香、劝小姑、小辞店、打烟灯、讨学俸、秦雪梅观画、三娘教子、王清明招亲、孙自高卖水、皮氏女三告

等。

现在谈谈我认识的捣戏艺人。我是农村人,不知县城省会的情况,只是谈谈农村。那时在农村,未见过专业剧团,只是被称为唱戏的、戏班子。所谓班子,都是临时搭起来的,不唱时就回家种田、捕鱼、搞手工业维持生活,相当的穷困。因为演戏的生涯流动性大,长时期在外漂流。养成生活习惯为散漫,劳动力不强,生产技术不高明,少数人还沾上赌博、吸鸦片的不良嗜好,从而可能是引起人们轻视捣戏艺人的重要原因。我的邻居有兄弟二人均是捣戏艺人,他俩的经历便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兄名方平安,是演旦角的,一辈子演戏;没有戏演就在家捕鱼捉虾,维持一家生活,安贫守份,人皆赞之;他早已过世,他的儿孙还住在我们生产队。其弟方平高,长于演老生和小丑,不仅我们这些小孩爱看他的戏,长辈们也都夸他演的好,是个人才;同时惋惜他为鸦片所害,不讲品行,以致沦落成小光旦而死去。

庐剧剧照

在我所认识的捣戏演出人员中,还有一位名叫丁海泉的人,他不是专业而是票友参加演出,因为我们两家来往较多,我每逢遇见他时便喊:“丁大伯,你什么时候唱戏给我们看呀?”他总是笑笑说:“到唱的时候告诉你。”他是扮小生的,在休丁香戏中,他扮张万郎。“一把宝剑明亮亮,插在银安宝殿上”的两句唱词,就是张万郎出场亮相时唱的,至今我还记得。曾几何时人物全非,言之黯然神伤。

上面说的,全是废话,是顺便带出来的。现在来谈谈要说的话吧。

很小便与捣戏结缘的我,不知何故,从十五岁那年起,十年时间,几乎没有看过。原因何在?未作研究。我想,不外是天灾、兵祸,失学失业,农村经济破产,求生无路,艺人哪有心肠演出?人们哪有兴趣看戏?回想当时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直到十五年之后,在1943年,也就是当我30岁的时候,在皖中抗日民主根椐地,使我与捣戏艺人又亲密地接近过一个时期,并且亲眼看到他们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为民族解放,为人民民主贡献了力量。这段史实,应该说是庐剧的前身,当时的小捣戏的光荣片段,不能不记载下来。

庐剧《妈妈》剧照

抗日战争时期,皖中抗日民主政权湖东县下属,有一个关河区。它的地理位置,在巢县南部,庐江县东部,无为县北部,三县各有两个乡,组织起来的区一级政权。我在那儿当区长兼区委书记,后来又到湖东县工作。关河区的中心在关河镇和魏家坝镇一带,其外沿北接盛家桥,南接黄姑闸两个日军据点。面对烟波浩淼的白湖,白湖过去便是国统区庐江县,住了广西军。从关河区向里走,便紧接着抗日领导机关——皖中区党委 、皖中行署,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所在地的严桥区。从这个地理形势看来,可以知道关河区必然战斗频繁,情况多变。打起仗来,一夜之间便成了游击环境。敌人一退,各项工作又必须立即恢复,要求和中心地区一个样的进行工作。如此艰苦地区,如此繁重任务,就要靠着宣传工作的加强,才能更好地完成。随手举几个例吧,例如参军、民主选举、保卫春耕、保卫秋收、征购公粮、空室清野等等工作中无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重要一条,都要深入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因此便在这时,在许多宣传组织形式中,出现了一支最活跃的队伍,即以小捣戏艺人组织起来的宣传队。活动一个时期之后,又正式定名为白湖剧团,除流动演出之外,还在坝镇固定设台售票演唱。

白湖风光

现在分别介绍一下剧团的几个情况:

一、剧团人数很少,非常精干。

白湖剧团,一共只有十人左右,都是老艺人。大部分的姓名我还记得。

应其和:农民,原担任保农抗会理事长。演小生,也演别的。路子很杂,总的说,艺术不高明,是个半吊子,但有活动能力,担任剧团团长。

应必祥:应其和的叔父,有文化,能记录剧本主要情节,把幕表改成手抄剧本。扮老生,对各行当都有些经验,是这批艺人中的秀才。

魏开榜:农民、佃农,家住班村,此时已儿孙满堂。扮老旦、老生和小丑,艺术颇精,每一唱做,观众们为之喝彩。

费荣礼:农民,家住枣树棵。演小生,也演旦角。

朱老八:家住花大门附近,不精于种田。扮旦角,名气很大,远近都知。据说青年时,每演出,观众为之入迷。

方益智:豆腐师傅,家住南镇附近。配角较多演小丑。

王□□:从敌占区无为县城里争取出来的,是当时唯一的青年演员。演花旦、扮相,唱做工都好,红极一时。

班朝恩:家住枣树棵,原为区政府收发,当时是共产党员。因为团里缺少有文化的人,特地调去抄剧本和协助管理工作。

团里主要就是这八个人,其他有几个临时帮忙参加演出的,我就记不得姓名了。

二、首战告捷,深入人心。

由于种种原因,例如艺人长期不曾演出,晒网在家,广大观众也因不曾看戏,两眼正闹饥荒……忽然在解放区里,听到熟悉的唱腔,大感亲切。所以奔走相告,简直像多年不见的老友,忽然又见到了,真是开心死了。

庐剧《借罗衣》剧照

他们配合宣传的第一件工作是参军运动。关河区历次动员参军的成绩都比较好,就是因为宣传动员工作做的比较深透之故,这与捣戏艺人参与宣传鼓动分不开的。从开始一般性的动员,到一次次的送新战士入伍,慰问军人家属,送光荣匾,挂光荣灯等。艺人们都化了妆,夹在宣传队伍之中,组成锣鼓喧天、歌舞载道的巨大人流,向部队、向军属家门奔驰而去。龚绍遂同志调来任区长之后,每逢此时,他也与本区上层民主人士一道,穿上礼服加入慰问队伍,形成别具一格的慰问组织形式。

捣戏艺人配合参军宣传首战告捷,以后每项宣传工作都少不了他们了。

三、剧本的解决

捣戏艺人参加宣传,极易为大湖东人民所接受。因为大家都熟悉其演出形式、语言和调门,所谓家乡戏一听就懂,顺口易记,比其他宣传形式讨巧多了,因此便向各项宣传工作拓展开了。因为演出内容更加广泛,演出次数加多,剧本的困难便感到突出起来。艺人们文化低,没法编写剧本,我们区里人手少,也难以帮助他们。即使从外部寻个剧本来,他们不识字,既不能读,更谈不上改编移植了。

船到桥头自然直,在无办法的情况下,还是采用艺人的老办法,搞幕表戏。首先告诉他们故事情节和中心所在,然后让他们分工担任角色,口编自己要唱的唱词,而后便集中对词,我们坐在一旁听他们唱并提出修改意见。几次对词和修改,一幕戏就出来了。就是用这个办法,曾经编出约有二十幕戏。我能记得的剧名有:

《被迫离家》

:描写白湖两岸西瓜岭一农民,不堪保长压迫,夜入保长之家。杀掉保长,逃来根据地。

《河南灾》

:根据报纸所载。河南省蒋管区人民,身受水旱蝗汤之害。

《山西荒》

:阎锡山统治,受灾居民逃难到陕北边区。

《好参议员》

:选举县及皖中山区参议员。

《好理事长》

:表扬一个乡的妇救会干部。

《新冤枉记》

:揭露国民党广西军破坏抗战团结,进攻我抗日根据地的罪行。其中有关河区桥头埂村民,被抓去杀死挖心的惨痛情节,观众无不流泪痛恨,怒火中烧。

《开荒之歌》

:生产运动中的开荒片段。

《筑碉堡》

:1944年,曾一度大筑碉堡,保护根据地。筑后被毁,毁了又筑,三尖山守碉战一个排,全部牺牲。

《送郎参军》

:送亲人上前线联唱。

当时集体创作的幕表剧目约有20个左右,但我能想起来的只有这些。其中有的经过演唱一时期,班朝恩记录部分保存起来,后来经过北撤也荡然无存。

除了演出以上新戏之外,还编演过一些短小节目,如保卫春耕、保卫秋收、盘查哨、递步哨、纳鞋底、代耕队等,大都只有唱词,没有故事情节。

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和解决自己剧本的不足,也演出了一部分传统节目。

四、活动经费和待遇

当时生活很艰苦,没有经费,哪里谈上待遇?我们只能在区的权力范围内,小打小敲的解决一点点,如在执行任务时,按民兵集训、执勤待遇发给伙食菜金,不执行任务就没有。免去他们担任盘查哨、递步哨、担架队等一般民兵应尽的义务。此外便什么也没有了。

民兵

化装用品,尽可能节省着用,在区的经费节余中给了他们一点钱备用。服装都是借用的,没有添置过。有一次,槐林咀那里搜查出一些不知何时存下的一部分戏装,我们收转白湖剧团使用,倒是大得其便。

为了尽可能改善一点艺人的生活,约在1944年秋季开始农闲时,曾经让他们在坝镇开场卖票演出,或是到农村和邻区接洽包场演出,所得收入拆分,略补家用。但农忙时,又各回家种田。

五、捣戏之花好景不长

从43年夏到45年秋,捣戏在关河区的活动颇得人们称赞。例如,湖东办事处主任后奕斋来区检查工作,看到白湖剧团,很是赞扬,并亲自看了他们排练。他们还到县委机关去演过,尤其是演新冤枉记,县里同志无不夸奖,说是最好不过的阶级教育。至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更不用说,吃香极了!真是走到哪里,欢迎到哪里,没有不叫好的。

可惜好景不长,1945年10月,皖中地区撤退,部队北上山东,捣戏艺人也和整个湖东人民一道,受着二次痛苦。过着被压迫、被剥削的凄惨生活。一度盛开的捣戏之花天折了。直到全国解放之后,我们新的庐剧出现了。

庐剧演出

  • 作者:夏冰流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