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成功在于机遇的例子(因机遇成功的名人例子简短)

1864年,由于洪秀全的昏庸腐败,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到了毁灭的边缘,后期虽然有李秀成、陈玉成等优秀的青年将领打破了清政府的南北大营,然而湖北、安徽的屏障尽失,曾国藩占安庆,李鸿章破苏杭,左宗棠收江西,南京的陷落是迟早的问题。

在围困了南京一年多以后,湘军依据火炮的优势,把南京城周边的战略要点一一攻破,最后通过地道炸塌南京城墙,曾国荃终于攻破了南京城。

持续了长达13年,占领南方17个省份的太平天国运动,从辉煌到腐败堕落,在中国的历史中落下了帷幕。

曾国藩急匆匆从安庆赶到南京,这么多年来,他以卫道尊孔为号召,带领一群读书人,组织湘军,屡败屡战,和太平军死磕,终于成功了。他赶忙写一份奏折,向慈禧汇报喜讯请功。

封赏太薄,底下风起云涌

当年咸丰皇帝热河临死之前,念念不忘他的心头大患太平天国洪秀全,这个要夺自己江山的异类,一路势如破竹,整个江南都几乎都给长毛占去,面对岌岌可危的大清江山,曾经留下口谕:“克复金陵者王”。

当然,如果是满人很可能封王,汉人自吴三桂后没人封王,汉人一直是受打压的对象,曾国藩知道是称王是不可能了。

慈禧很快来了上谕,朝廷加封曾国藩为一等侯爵,太子太保,准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感觉很满意,自己现在是两江总督大学士,位极人臣了,现在又封侯。

但是,对他手下的骄兵悍将来讲。就是希望多大,失望就多大。清廷对汉人向来是薄情寡恩,封赏太差了,他们认为舍命保住大清江山,对清朝有再造之恩,这点封赏像打发叫花子似的。

于是,手下们向曾国藩提了一连串建议:“东南半壁,岂有意呼?”

曾国荃,彭玉麟等湘军高级将领尤其积极,都希望曾国藩在南京自立为王,夺取清朝天下。

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曾国藩显然愣了一下,这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历史以来皇位宝座对任何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三官六院,山呼万岁,多过瘾啊,要说曾国藩不动心,鬼都不信。

但是,曾国藩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是顶住了这个巨大的诱惑,拒绝了手下人的好意,不得不说曾国藩对目前的形势还是十分理智的,这份涵养常人不所及。

湘军攻下南京后的所作所为是曾国藩亲眼目睹,到处抢掠,杀人放火,毫无军纪,湘军已经不可再用了。

湘军头领李臣典第一个攻入南京城,最后死在几个妓女的床上,这支军队已经成为一头贪得无厌的野兽,根本无法驾驭。

曾国藩为了打消朝廷的顾虑主动上奏,主张裁掉湘军。慈禧太后看到这份奏折异常欢喜,放下心上巨大的石头。

可以说,曾国藩这个举动,深合慈禧之意,不仅保住了整个曾家的地位,也避免了重启战火民众所受的灾难。清朝此时还是居正统地位,死而不僵,取代它没那么容易。

如果他贸然在南京称帝,那么他很可能成为“洪秀全第二”,会有无数的“曾国藩式人物”冒出来,打着维护正统的旗号来和他对着干,将?他?消灭?。

这些人,也许就是曾国藩曾经的亲密战友,甚至即使称帝成功,也可能是是赵匡胤的烛光斧影,下场悲惨。

曾国藩是一位历经磨难的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厉害之关键。比曾国荃,彭玉麟之流高明多了。

湘军将领为何建议曾国藩称帝?利之所在焉。

曾国荃是湘军后期崛起的优秀将领,打仗非常勇猛,一出手就打下江西重镇吉安,曾国藩非常惊喜,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已经成为湘军第一大将,后来破安庆,下南京,足以证明曾国荃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非常骄傲自大。

南京攻下后,曾国荃以为凭着这份天大的功劳,能在慈禧那里得到更大的奖赏,但是,最后论功行赏,他只捞了一个“一等威毅伯”和“太子少保”,他不知道慈禧正防着他兄弟俩。

因此,曾国荃有对朝廷充满了愤恨,他们出生入死,消灭了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皇朝,到头来啥也捞不着。

他们希望作开国元勋,封侯拜相,封荫妻子,流芳百世,现在慈禧给个小官,连北京紫禁城都进不去。所以他们拥立曾国藩称帝,希望得到这一切荣耀。

另外,当时据传洪秀全收敛了巨额的财富,都藏在南京的皇宫里,朝廷本以为攻破了南京,可以收缴上来,以应付朝廷巨大的亏空局面。

但是,曾国荃一句话:“没有财宝?,我啥也没见到,估计是老长毛给销毁了吧”。皇宫里的财富都落到湘军将领的腰包里。

这些金银财宝早都被湘军将领一船船运回家乡,建大屋、买田买地,连毛都不剩了。

然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朝廷也许早就知道了,只是苦于没有证据,而且湘军刚刚替朝廷免去了一个心头大患,即便是有证据,湘军如此强悍,慈禧也不敢把湘军怎么样,只能恨得牙痒痒。

但是,等过了几年,难保朝廷不会秋后算账,就慈禧那“有仇必报”的个性,她一定能干出这种事儿,后来证明她一直不放过打压曾国藩的机会。

太平天国闹了这么多年,大清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是越打越差,基本上是费了,屡战屡败,一点用也没有,最后才想出让各地的汉人大臣在当地办团练办法,而曾国藩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湘军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统兵有方、武器精良的军队,他的湘军也成了大清的主力军。

放眼当时整个大清,唯一依靠的也就是僧王僧格林沁统帅的蒙古骑兵了,可惜啊,单单对付捻军,僧王僧格林沁也应付不过来,更何况,攻破南京一年后,他就在对捻作战中埋伏全军覆没,剩下只有湘军和湘军分出来的淮军和楚军了。

所以,慈禧不想为了一点银两和曾国藩兄弟闹得不可开交,那就等着瞧吧。

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占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论财力,天下税赋出江南,曾国藩要人马有人马,要枪炮有枪炮,要银子有银子,还有?安庆?的?武器?工厂?的支持?。

表面看起来曾国藩自立为王,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曾国荃让他称帝,自然是有十足的底气的。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称帝?

曾国藩本是一介书生,在主持江南的考试中,因母亲病亡而在家守孝,在朝廷诏令下因缘际会之下创办了湘军。

开始,

湘军异常艰难,一败靖港,二败湖口、三困祁门

,两次跳水自杀,是咬紧牙关挺过来的,打仗本来非曾国藩所长,只是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团结一帮能人,才能打下这片天地来。

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曾国藩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他知道,自己的湘军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大的打仗本事,而是自己手下有一帮能冲能打的将领。

但现在这些手下人大多数想的都是升官发财,湘军士兵暮气重重,再也打不了仗了。

想当皇帝,能否掌控住自己手下的这帮人。别人先不说,就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两个人,曾国藩就驾驭不住。

当年曾国藩为了剿灭太平天国,特意写了一篇

《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

曾国藩从君臣道义的高度,对太平天国所谓拜上帝会摧毁孔孟之教是一顿猛批,把大清皇帝天神相授,把剿灭太平天国说成是“替天行道”,维护孔孟之教,为天下读书人求万世荣耀。

现在曾国藩如果想造反,难道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把清皇朝说得一无是处,人神共愤,和当年吴三桂一样?

不论当时的大清国有多么的腐朽,毕竟是当时的正统王朝,“忠君爱国”思想,在读书人看来还是有很大号召力的。

无论是曾国藩也好,还是其他湘军将领也好,他们当初加入湘军的想法,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不是造反取代大清,所以很难号召一群人。

当时位极人臣的李鸿章和左宗棠很可能就是急先锋,你曾国藩造反,他们根本没什么好处可捞,所以如果起兵造反,他们也造你曾国藩造反,就是死路一条。

吴三桂就是一个例子,当初说好了大家一起反清,结果最后成了吴三桂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他二王就干嘛去干嘛去了。

曾国藩想造反,能逃得过慈禧的眼睛吗?

慈禧是什么样的人,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个个老奸巨猾,她为了独掌大清国柄权,以一己之力击败八大顾命大臣,难道她对曾国藩就没有一点防范吗?不可能。

当时已经安排几路人马监视湘军

: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坐镇武昌监视湘军,扼守长江中上游,南京方面有变即可顺长江直下。

淮军系冯子材等驻守扬州、镇江,控制长江下游,很快就能抵达南京;还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驻扎在鄂皖交界地,视线也全在南京这边。上中下游各派系人马密集分布,曾国藩未必有能力以己部同时面对多路进攻。

曾国藩这时只能裁撤湘军,以安慈禧之心,慈禧不可能把湘军彻底消灭,因为他需要湘军为自己守护天下,湘军也不可能替代慈禧,他们需要正统王朝给予自己荣誉和权力。这就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可以说,当时的局势,曾国藩是看得很清楚,也许他有那么一丁点想当皇帝的冲动,但是,他还是很好地克制住了,天京巨额财富不知去向,遭受诘难的曾国荃,并以“生病”为名,辞官回家。

大败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如果称帝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当皇帝可不是一件简单事,从来都要有兵有粮,也要有符合大义的名分。当时的曾国藩坐拥最强大的湘军,如果和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那当然好。

赵匡胤当时掌握了所有的军队,所以他披上一件袍子就可以和柴家孤儿寡母谈条件。

现在曾国藩只要一支湘军,李鸿章和左宗棠都不可能跟着他走,所以胜算不大,如果失败就身首异处,还要遗臭万年。

即使在湘军内部,曾国藩也不一定完全驾驭得了,虽知人心难测,胜算不高的前提下造反,有几个人愿意。

曾国藩并不擅长于直接统兵打仗,几乎每战必败,攻打南京时,因为自己打仗运气太差,坚决不到前线来。

如果造反,最先和曾国藩开战的,可能就是左宗棠,这是有名的“倔驴子”,而且打仗是把好手。在湘军内部,左宗棠虽然也算是曾国藩的门徒,但是,左宗棠从来没有服过曾国藩。

其次就是门生李鸿章,他已经从湘军内部分离出去,成立了自己的淮军,这是一个首鼠两端,走一步看三步的人,他不会轻易表态。

但是,如果大清给的筹码足够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给他老师曾国藩来个釜底抽薪。

大清朝廷会再找一个人出来,写一篇《讨曾匪檄》,曾国藩就会变成“匪”,他就失去了道义的支持,而大清皇朝,会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君臣关系的制高点,大清举全国之力在背后支持对曾国藩进行讨伐,曾国藩就会变成孤军奋战,和当年的吴三桂的处境一模一样,古来大臣造反的成功率非常低。

综合以上的分析,不管是曾国荃还是其他人劝曾国藩称帝的事情,大多是一种不实的流传,在当时实在难有实现的主客观条件。大清虽然衰败,但支持者甚众。所以曾国藩最后还是做了他的中兴名臣。

曾国藩之后,清朝没有维持多久就灭亡了,封建社会走向结束是一种历史规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即使曾国藩造反成功,还是一个新的封建制度皇朝,也不会有太长时间,除非进行君主立宪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曾国藩可能没这觉悟,还是要进行暴力革命才行。

不管怎么说,曾国藩立言、立德、立功,修身自己还是值得赞许的。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