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李莉跳舞(李莉跳舞姿势)

《苹果》

奥运在即,彼时的北京,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在密不透风的钢铁森林中,物欲与情欲在其间翻腾涌动,人性愈发贪婪,方向逐渐迷失。

苹果是两个男人的牺牲品,在欲望的窥视下,女性沦为了物化的对象,就连反抗也是和风细雨,无辜而又无助。

逃离也是为了遗忘,遗忘也是为了逃离。女性的觉醒,不过是被迫远走他乡。

可是你瞧,就连这个“他”也是男性指向,他乡同样是男权的统治区。

《青红》

时代的一粒沙,对于渺小而脆弱的个体来说,就是一座庞然不可承受的巨山。王小帅的“三线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作为“伤痕电影”,从个人与家庭的视角出发,再现和省思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以及被这一时代伤痕裹挟而下的一个个原子化个体所经受的激情燃烧与青春灼痛。

青红一家作为上海移民,是无奈的无根群体,留不下的贵州,回不去的上海,命运在两地之间在被延宕,被悬置,终于酿就了难以言说的悲剧。

历史的车轮,倾轧着每一个个体,我们称之为命运。青红的悲剧命运,正如陈凯歌在《少年凯歌》中所言:“真人的自毁,好像揉碎了花朵,震撼的同时,还能嗅到色香。”

不得不说,秦昊在影片中奉献了不下于《低俗小说》中约翰·特拉沃尔卡与乌瑟·玛曼的经典舞技,必将成为影史经典一幕。

《我们俩》

最近把尚未看过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口碑电影集中看了之后,突然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电影的故事发生地大多是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同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代表的是强势文化,裹挟着电影的创作与发行,从而产生了这种“北京现象”。

《我们俩》发生在北京一座残败破落的四合院内,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与耄耋老人之间由讨厌、争吵转为依赖与信任的关系的故事。影片平实朴素,由鸡毛蒜皮的琐碎日常传达出了温暖可亲的真情实感。这是一部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电影,恬淡而安静,直击观者的心坎。

虽世间凉薄,但真情永在。

《孔雀》

在遮遮掩掩的时代语境下,《孔雀》讲述了一家五口中的三个孩子的个人史。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却无奈遭遇了梦想与现实的扞格;窥见了他者的生活,仍不得屈服于个人与时代的较量。

影片中诸多丰富的意象,蕴含着绵远的隐喻:

降落伞,作为偶然的闯入者,打破了个人与生活之间微妙的均衡状态,姐姐开始对命运产生了躁动的欲望。

手风琴,悠扬的音乐奏出的是年代之惑,而答案在风中飘荡,个体成了历史灰暗的背景板,空留下一曲时代的悲歌。

孔雀,开屏的瞬间是美的绽放。但梦想在牢不可破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要么不会开屏,要么开屏以后展露出的却是丑陋的屁股。

最后,姐姐在面对一堆西红柿的时候,抽泣个不停。原来,即使经受了那么多的挣扎与困苦,在不经意的瞬间,终究还是会动感情。原来,成年人的崩溃如雪崩,猝然之间,可以毁灭所有平静的场景。

我想起了北岛《波兰来客》中的句子:那时候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求求你,表扬我》

《求求你,表扬我》是一部不太容易看懂的电影,影片表面的故事简单易懂却只是冰山一角,或许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图都在“冰山”之下。

影片充满了隐喻、提喻与转喻,也有诸多的修辞、镜像与能指。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可以引发出多重解读。黑色幽默的表象下,是隐晦而冷峻的表达。

要么经典,要么平庸,差强人意的口碑不应该是这部影片的归宿。

《图雅的婚事》

在《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这本书中,贾樟柯说:“电影的风格、味道转化成语言就是电影的口音。”如果说贾樟柯的电影总是带有汾阳口音,那么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的王全安导演的影片则带有蒙古的口音,看似木讷实则坚韧,看似粗粝实则隐忍。

《图雅的婚事》讲述了边远地区的边缘人的故事。图雅的再婚充满挫折、欺骗与艰辛,图雅偷偷抹泪,继而开放式的结尾,指向着生活的不断延续,没有所谓的最终结局。

影片冷静克制,简约朴实,不卖弄民族景观,不掺杂私人情绪,通过简单的故事,展现了厚重的情感与绵长的意蕴。

《天狗》

农村具有双重面向,既有美好一面,恬静温馨,岁月缓慢,如《孙子从美国来》《不是闹着玩的》《乡村爱情》,但也有可怕的另一面,原始落后,狰狞恐怖,如《老井》《盲山》《光荣的愤怒》《天狗》。

《天狗》揭露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同时也极易引发震撼心灵的思考。穷山恶水之下,多少基层秩序在潜规则的运作下崩坍: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利益输送······这里依然存在着“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这里依然是“权力说话”的法外之地。

这个时代最大的恶,是良善无立锥之地。即使是一个铁铮铮的英雄,在劣根性面前,也只得以死相争。正义,从来都是奢侈品。

《光荣的愤怒》

昨天刚看完贺雪峰教授的《治村》,再看这部电影,生发出了更多感触。乡村作为国家权力触角的神经末梢,在近几十年的市场化大潮中,基层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渐趋弱化,亲和关系被打破,乡村伦理被冲垮,显现出愈加严重的经济分化和社会分层,尤其可怕的是财富与权力正在接管村庄,村治成为一个必须要严肃对待的政治课题和社会问题。

《光荣的愤怒》与《天狗》彼此观照,形成互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表面上是反抗乡村恶霸,内里关注的实则为村庄政治与基层失序。由点及面,见微知著,正如李书磊的著作所揭示的“村落中的国家”,这部电影所折射的也是“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其实《光荣的愤怒》所揭示出的不只是扫黑除恶,运动式的治理使得这一问题较为容易得到解决,重要的是关于民族劣根性与平庸之恶。阎云祥在其著作《私人生活的变革》中提出了“无公德的个人”这一概念。这类人群正在乡村大量产生,其制度温床则是私人生活的充分自由与公共生活的严格限制。他们只索要权利不承担义务,只关注利益不履行责任。《光荣的愤怒》不正印证了这一论断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曹保平导演的作品永远是那么生猛凌厉,撕人心肺,《光荣的愤怒》作为其处女作已经奠定其后作品的基调。这是一个有责任意识和作者气节的创作者,曹保平的电影永远值得期待。

《东京审判》

作为少有的严肃探讨那段试图回避却又无法规避的历史的电影,《东京审判》在意识形态与尊重历史之间做到较好的平衡。虽然没有完全还原东京审判中的种种历史,但依然为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鼓掌。

影片主线为东京大审判,试图还原庭上检方与辩方的激烈交锋以及庭下战胜国之间的争论与博弈,副线则是从中日双方的非官方身份人士入手,呈现战争给双方带来的伤害、误解与忏悔。

无论是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义愤填膺,还是东京审判中梅汝璈的慷慨陈词,都极易满足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需求。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以前民族神经的敏感脆弱,如今则是云淡风轻,中国是真的站起来了,我们在谈判桌上终于可以硬气地说话了。

《疯狂的石头》

最近天气炎热,心情烦躁,遂重温几部旧片,权当消暑降热,提神醒脑。宁浩的作品雅俗共赏,可谓上佳之选。

《疯狂的石头》是最惊艳的导演处女作之一,宁浩甫一出手,便技惊四座。惊诧不已的是,国内的导演终于拍出了一部故事浑圆、技巧娴熟的类型片。这样的电影,不知是迟是早,但它的到来肯定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固然有借鉴盖·里奇的影子,但电影嘛,除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样必不可少。

《盲山》

这是一部让每个观众忍不住做出思想实验的电影:假如我陷入女主的处境,会如何逃生?

你可以想出一百个办法,甚至抖无数个机灵,但现实却是让人脊背发凉,心生绝望。

在一个几乎全员皆恶人的封闭山村,对于被拐卖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来说,无异于地狱般的存在,遭遇扭曲的人性与道德的沦丧,最后不得不以自毁换取自救。

感谢李杨导演的《盲井》《盲山》,以直视深渊的勇气,直击现实中的罪恶,从而让我们了解现实社会的冰火两重天,了解这个绝望与希望并存的中国。

《遥望南方的童年》

真实的中国,远比真实更真实;现实的乡村,远比现实更现实。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存在着太多生存艰难的实证与人间苦难的症候。青年人远走他乡,打工挣钱,家乡成为了遥遥相望的心灵彼岸,而以深圳为代表的南方是财富聚集之地,是养家糊口的指征。悲哀的是,他们留不下也回不去,在此岸与此岸之间希望又绝望,沉默又喧嚣。

被抛下的,是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他们是社会上最为典型的两类弱势群体,却不得不相互扶持,甚至擦干彼此的眼泪,长大又变老,默默盼望着农历新年的到来,那是亲人回来的日子。

《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善良的易老师,可以教他们唱小白菜,可以给他们讲小马过河,甚至可以充当父亲的角色。被这部电影深深地打动,不仅因为它朴实无华,饱含深情,还因为它唤醒了在我记忆深处沉睡已久的童年往事,有快乐, 也有悲伤,有欢笑,也有孤独。

脱贫不彻底,就是彻底不脱贫。任重而道远,同志须努力!

《耳朵大有福》

张猛可能是中国最善于拍小人物的导演,范伟可能是中国最善于演小人物的演员,而两者合作的《耳朵大有福》则将小人物的逼仄、局促完美地展现出来。

中国的老人,没有退休的概念,只有忙活到干不动的那天。退休后的王抗美本想发挥余热,找份活计,却处处碰壁。有时候生活就是铜墙铁壁,凭着一腔孤勇徒手肉搏,只能落得遍体鳞伤。

我们太需要这种反励志的电影了,为小人物立传,替小人物发声,时刻提醒我们,在主流叙事之外,存在着太多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承认他们的存在,正视艰难的处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来吧,整死我吧,欢迎整死!”千万不要把人逼到这一步。

《立春》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梦想再远大,才华再横溢,却不得不借助一副好看的皮囊才能将一切“变现”,才能收获世人的关注。

王彩玲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尽管相貌丑陋,却有着知识分子式的清高与孤傲,渴望走向更大的舞台,在北京完成自己的梦想。

小小的城市容不下许多的理想和抱负,来到北京却发现大城市也早已人满为患,自己连张入场券都拿不到。不甘平庸的王彩玲被迫步入平庸,理想的破灭使得她不得不与世俗生活握手言和。

立春节气,万物复苏,本该是故事发生的时节,但得到的却不是翘首以盼的结局。《立春》以一个“身份尴尬”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为中心,展现了特定群体微妙的生存危机和胶着的情感状态。

小镇青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电影命题,他们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太多的情绪需要释放。他们走出去了是贾樟柯,走不出去,就是千千万万个王彩玲。

《走着瞧》

《走着瞧》讲述了那个难以言说的荒诞年代下,一个知青在农村发生的荒诞故事。影片以戏谑调侃正经,以喜剧消解悲剧,在强烈的反差效果下,营造出了正话反说的戏剧张力。

黑六与黑七,是两只特立独行的驴,它们不被规训,无视惩罚,“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它们活得像人,而人却活得像驴。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意渐浓,晚风习习,在这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看完了娄烨导演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城乡结合部的落败景象,却拥有了散文诗般的意境,而普通人微妙难传的情感,被镜头捕捉到了尘土般的味道。

娄烨的电影多关注都市人的情绪,只是有怒和哀,无喜和乐,正如这部电影,角色们始终笼罩在郁悒的浓稠氛围中,赶不走也化不开。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在这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我们天上见》

看了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感动且感激。那些童年的可爱往事,那些逝去的美好回忆,那些伴随一生的私人情感,那些弥足珍贵的生命体验,都被这部电影勾连起来,唤醒了无法被屏忆的时光。

生活才是最伟大的编剧,也是真实力量的来源。一段简单质朴的祖孙情,背后是最汹涌的情感和最柔软的怀念。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妈去了新疆,为了照顾我,姥姥要两头跑。有时候为了照料店里的生意,姥姥一早就回街上,留下煮好的粥和一包冠生园方便面。如今姥姥已经去世将近八年了,只能天上见了。

《纺织姑娘》

李莉是纺织姑娘,是下岗工人,又是绝症病人,三重身份没有一个具备光明的属性,只有平凡人的艰辛甚至苦难。没有工作只能陪人跳舞,无钱治病只能选择卧轨,但没胆量活着,又没勇气去死,一个渺小无力的女人只能徘徊在生死之间,进退两难。

李莉的丈夫骑着自行车载李莉去歌厅跳舞挣钱,已经是很温柔的处理方式了。同一个年代,沈阳铁西区的不少下岗工人同样是用破自行车载着妻子,不同的是,他们去的是洗浴场所,做的是皮肉生意。故事最惨不忍言的部分,那个皮条客竟是自己的丈夫。

这是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缩影,也是一个历史痛苦不堪的见证。正如影片中的纺织姑娘李莉,错过的岂止是一个男人,还有整整一个时代。

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昭示的往往是没有选择的人生,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也许只能说:片尾没出现熟悉的字幕,已经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尊重。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