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打脸反转的剧情该怎么写(剧情打脸反转合集)

“慌不慌?开宝骏、住万科、吃汉堡王、刷趣……的你。” 对于7月16日播出的315晚会,@中国新闻网的报道真可谓“扎心”,315晚会姗姗来迟,不代表真相正义的缺席。不过网友“铁打的315,流水的道歉声明”,“回应四部曲——集体道歉,接着整改,恢复正常,下次还敢”的戏谑评论,也透漏着消费者们的诸般无奈。

假若企业总是在媒体监督、部门监管面前,才能回头是岸,放下身段道歉,反躬自省,那它该是多么“倔强任性”,至于迟到的道歉自改,即便及时诚恳,也很难挽回消费者屡遭打击的信心。瞅一瞅曝光的企业乱象,这些商家究竟是坚守底线太困难,还是根本不把消费者放眼里,认定消费者好骗好欺呢?

本周热议的还有两起直播事件。在上海,主播朱某因网上“黑粉”攻击而心生不满,为表现个人勇气,在外滩直播跳江,后被民警捞起送医检查。新京报发文《主播直播跳江被行拘,公共资源不是给“黑红”糟蹋用的》:“朱某的举动,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不负责任,更是拿公共秩序和公共资源为自己博眼球的行为买单,公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可以说是双双缺位”。

而看到直播跳江的博主@白衣山猫则转发评论“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序良俗”,这位博主也曾第一时间介入澄清“大V姜涛医院‘维权’翻车”事件,在这起事件中,一个6万的V,在面对445万的@白衣山猫时彻底翻车,@白衣山猫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当地医院、医护人员站台发声,推动了事件向真相理性方向解决。此事,在网络博主@胡二刀看来,“在资源对等的情况下,才能谈权利”,“我们看到太多的剧情反转,这都是蓄意或无意掩盖了事实,最后被打脸的事”。

值得的注意的是,湖南芷江的“抢小孩”视频曾获近 25 万次点赞。但当地调查,芷江县并未发生抢小孩事件,最终该视频是自媒体人员自导自演,为的是赚取流量。

如今屏幕连通的世界,是那么光怪陆离,屏幕里有主播的流量欲望,更有被流量扭曲的现实真相,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上,还将上演多少笑料闹剧?

7月13日,国家网信办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共涉及七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中,第六点为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

一度深陷舆论质疑的明星肖战,其所在@肖战工作室也发表致歉信,明确传递态度:拒绝互撕谩骂、拒绝挑起群体对立,坚决反对未成年人的不理智消费行为,以及出于任何目的伤害他人。

对于饭圈文化,人民网分别从“频惹众怒,整治刻不容缓”“尊重个性,不可简单否定”“幕后黑手,必须坚决斩断!”进行评论。在@今日影评Mtalk节目中,时事评论员王健认为:“‘饭圈文化’你喜欢可以,但你必须容忍我不喜欢,如果因为我不喜欢,你就站在对立面攻击我”,那就可以称作‘无底线的表现’了。”

同样,网络上的教师形象,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教师的行为边界。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名抖音网红幼师发布在幼儿园和男学生“亲吻”的视频,其配发的“我想犯罪怎么办?女朋友在此,我可以等他十年”等言论更是引发极大争议。对此,东方网发文《网红幼师发“与男童亲吻”视频被开除,是不是小题大作?》认为“为人师表者,需要有基本的职业操守,不能忘了分寸感”。

湖南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一名正在小学实习且转正在即的学生,竟公然在个人空间中声称自己是萝莉控,更表示择偶标准就是“找年纪小的”“不找老女人”之类。新京报对此评论:《“出轨多人”“萝莉控”:教师行业不容“时间管理大师”》:“那些把教师个人品德看作‘私德’,进而认为与职业水平、公共利益无关的看法,实在是一种无力的托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传道受业的掌灯人,同时也被世俗寄予道德厚望,具体到教育教学过程,则对教师言行有较高的标准,更有明确的边界,一旦越界,不仅是教师对本职工作不负责任,更可能给教育事业带来恶劣影响。

近日教育科研领域热切关注所谓的“少年神童”。先是云南六年级小学生陈某石获奖青年科创大赛被查出弄虚作假,之后武汉湖北武汉青少年科创大赛获奖作品《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引起质疑,而在浙江慈溪则出现了一天能写2000首诗歌的岑怡诺。半月谈指出“神童不能埋没,造假不可纵容”,而“如何杜绝功利?“假神童”背后的推手们应反思”。对少年来说,社会家庭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期望,又不至于“揠苗助长”?这正是此次讨论最有价值的地方。

另外,在深圳市福田区,餐厅店员见义勇为,及时出手制止某女子遭同行男伴“下药”的新闻,正驱逐社会空气中“该出手时不出手”的冷漠,传递着人性温暖。南方都市报对此指出“法律对本案的处理态度,很大程度上将意味着是否能够警示并遏制相关犯意举动,震慑那些已经买了药、在寻找下药机会的人,也鼓励并唤醒那些想出手、却又忌惮惹麻烦的普通公民”。

任何时候,在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上,沉默都不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好办法,沉默反而只会纵容恶。只有在广泛的社会争鸣中,在社会积极正态的舆论氛围中,才能让作恶者无处遁形,给社会提供更加和谐清净的气氛。

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我们下周再见。

撰文/白毅鹏

编辑/黄帅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