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谢涛点帅破阵全本台词(晋剧谢涛算粮全本)

提起我的表妹谢涛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名气誉满三晋大地,我为她的巨大成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可她是咱地地道道的左云人就鲜为人知了,而且祖籍是咱三屯乡则塄坡村人。她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荣获全国戏剧梅花、文华、白玉兰奖。是新一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是国务院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11月光荣地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会议,2013年6月当选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我早就想写写我的表妹谢涛,只是杂事烦扰,一直没有动笔。在我很小的时候,一去太原舅舅家,就经常听她模仿大人们唱戏,在她19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我后来看过她几出戏,我觉得她是当代晋剧青年演员中最好的须生之一。其实小时候也不怎么看戏,偶尔姥姥领着我去看戏,觉得那戏咿咿呀呀,一句话好长时间也唱不完,听着真够费劲的,只好打瞌睡犯困,觉得看戏也只是老年人的专利。长大后平时也不怎么爱看戏,尤其是古装戏,可只要一有表妹的演出,无论在电视上还是在太原舅舅那儿,就像心里点了一盏明灯似的,也不瞌睡,也不觉得困,时而为她鼓掌,时而为她喝彩,时而又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唱腔叫人回味悠长,而且淳厚圆润、激越高亢、节奏强烈,道白顿挫有致,清晰流畅,表演细腻入微、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听她演唱如沐春风,似饮甘露,是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让我这个以前不懂戏的人,开始喜欢上了晋剧。家里也经常备着表妹给的DV光盘,闲暇之余,也常欣赏她的演唱。如今她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在艺术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有许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评论家研究谢涛,写谢涛,我作为她的表姐更想让家乡人了解她的成就。她的几出戏也引发了我的无限感慨。谢涛,不容易啊!一个喜欢唱戏的女孩子如今已成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人大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觉得那句老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不够,还应该包括她的悟性、灵气和对艺术不停止的追求。勤学苦练虽能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而她不懈的艺术追求才能成就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成为把晋剧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领军人物之一,才能在晋剧发展史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每次见到舅妈,只要一提表妹,他们脸上就像笑开了朵花似的,就能为他们的女儿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骄傲。每次舅舅回左云都有谢涛的好消息,不是得这奖就是得那奖,她的名气正如她的小名“红红”,不仅红遍了三晋大地,也红到了国内外,难怪许多观众叫她“小果子红”。

2007年10月16日,大同市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节,表妹应邀来大同演出,她给我打电话让前去观看。当表妹谢涛主演晋剧谢幕时,曾骄傲地说:“我就是咱们大同人,就是咱大同的左云人!”就谢涛这一句话,观众就给了她长达半小时的热烈鼓掌,当然这里也包含了家乡父老对谢涛表演的无穷回味。

童年的梦想

表妹从小就悟性极高,模仿性强且爱钻研。当她看到身边那些熟悉的叔叔阿姨穿上漂亮的戏装在舞台上唱念作打,所扮的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羡慕,在她稚嫩的童心里,就已开始憧憬自己的戏梦人生。上学不久,她就因文艺方面的突出才干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而被选为班长和校大队宣传委员。小小的人儿将学校的文艺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10岁时她参加全国第五届普通话大赛,作为太原市仅有的两名获奖者而在这个城市声名远扬,并去首都北京领奖。那对当时的小朋友而言,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及啊!

小学毕业,舅妈同时收到了市十二中和文化艺术学校两份录取通知书。可市十二中也是重点中学呀,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谢涛从小就想当演员,可因舅妈的反对,聪明乖 巧的她一面努力学习,一面不放弃任何学戏听戏的机会,所以她在市戏校招生时,背着舅妈拿了户口本偷偷报了名,在市戏校招生现场,她惟妙惟肖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歌唱牵动了现场每一位主考官以及作为校长父亲的视线,当时,我舅舅在市艺校作校长。当这事拆穿后,从不惹父母生气的谢涛唯一的一次挨了妈妈的打。打完后,舅妈哭了,舅妈也是演员。她深知从事这个职业的艰难、付出和收获很难成正比,她不愿自己唯一的女儿也像自己一样唱一辈子戏。挨了打的表妹没哭:“妈妈求您了,就答应让我学戏吧!我一定能唱好!”事情已经过了30多年,每每想起此事她仍旧很动情,她说,现在想起来,妈妈的阻拦确实是作为一个母亲太爱自己的女儿的缘故了。而就在那一天,年仅11岁的谢涛对着父母也是对自己立下了誓言,她要对爱她的母亲、理解她的父亲有个很好的交待:她要唱戏,更重要的是她要把戏唱好,不管多难!

那年秋天,11岁的谢涛如愿以偿。正式成为太原市艺校的一名学员,接受为期五年的规范系统的专业训练。这班学生是太原市文革后招收的第一个晋剧表演班,临时校址设在环境优美的上兰村窦大夫祠。这里面对汾河水,背靠二龙山,喊嗓、练功、排戏、学习、嬉戏构成了学员生活的全部。戏校的老师根据她当时的条件,让她选择了花旦行。她学习排演了《女起解》和《杀狗》,并练就了一手好跪步,这功夫是她在不铺地毯的石子地上练就的,到现在天阴下雨时还隐隐作痛。15岁也就是毕业前一年她来到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实习。这时的谢涛和大部分学生一样嗓音和体形都发生了变化,她丰满高挑的身材、变声后略显宽厚的音质主攻旦角,日后发展的机动很小,可她已在旦角行当初露锋芒,怎么办?半路改行是戏曲演员最难的,如果放弃了五年的旦角基本功训练,而转为其它行当,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能行吗?谢涛再一次地遭到大家的强烈反对!

她读懂了这些反对,大家都是为她着想。可如果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不做出选择、做对选择,那以她当时的条件,艺术生命就会过早枯萎,这是她视为生命的选择啊!不,一定要改行,她从小就性格倔强,有自己的主意,谁也对她没办法。为这,她找到著名须生李月仙家里,李老师淡淡拒绝没有让谢涛放弃,反而更促成她改行的决心。

青年时的执着

就在她改行一个月后,她暗暗偷学李老师的戏,当谢涛一板一眼将李老师的唱腔模仿惟妙惟肖,老师和母亲都流泪了,李老师收下了她,涉足须生行当,谢涛挑的第一个须生戏是《杀驿》。那年她16岁,她首先克服的是不能在这部戏中带出一丝一毫旦角痕迹,更不能让戏中响当当的男子汉吴承恩有了阴柔之气,她要以剧证明自己改行的做法是正确的。她是把自己熟悉的行当放弃了,而自己不熟悉的行却要重新学起。其实须生的唱念做打上有一套完全同旦角不同的要求。其中甩发、髯口、帽翅等须生必须掌握的表演基本功和旦角的水袖、扇子、手绢等表演基本功的不同,相距何止千万里。但表妹是有心人,这些都难不倒她。她用自己的勤学苦练掌握了这一切。每天排练厅里,练甩发,一甩就是一整天;回到家里,边看电视边弹髯口;帽翅断了,买副新的继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谢涛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须生表演的基本功,实现了行当的转换。《杀驿》是须生硬功戏,她扮演的黑胡须生吴承恩的帽翅功让观众叫绝。

19岁是充满自信的年龄。是女孩子们尽情穿着打扮,嬉戏热闹的最美好的年龄。但此时的谢涛却在读书、听戏、学戏的氛围中如醉如痴,乐此不疲。老师们从她的眼神中看到,这个女孩子有深藏不露的丰富内涵,更有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1991年市里为充实青年演员力量,从县区抽调一批有多年舞台经验的优秀青年演员来团。她们虽基本功比不上专业艺校培养的演员,可舞台经验丰富,更主要的是她们个个天赋特别好,都已是所在团的台柱子。好强的谢涛面对她们有一种棋逢对手的快感。她要和她们竞赛。同时,由于她们的到来也相对减轻了谢涛的戏份,她利用了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投师山大音乐系张晓妗老师门下学发音。张老师是当时已红极全国的歌手阎维文的启蒙老师,想投师她门下的学生难以计数,但她择生的条件也相当严格。所以当谢涛报名时,听说是唱晋剧的戏曲演员,张老师说路子不对,不收她。但倔强的谢涛不达目的不罢休,他不待老师拒绝,就唱起了早已准备好的歌曲《党啊,亲爱的妈妈》,听得张老师频频点头,破例收下了这个唱戏的学生。

去山大上课,来回路程三个多小时,但表妹风雨无阻。张老师根据她的嗓音条件用女高音教学法对她进行训练。有一次,听舅舅说张老师用钢琴给她伴奏晋剧《深宫情魂》,听得在场的学生张大了嘴:这是什么剧?多好听啊!张老师喜欢上了好学上进的谢涛,多次劝她改行,但晋剧是她的生命,她不会放弃。

声乐学习结束后,再回到舞台,她以训练有素的基本功,优秀的文化功底,音乐名家执教的专业发声在太原市这个优秀青年演员云集的舞台上技压群芳。她以坚定的人生理想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凭着自己对命运的三次果断选择:弃学从艺、弃旦从生、充戏从声。这三弃三从,她走得坎坷却顺风顺水。1996年伴随着少女花季的春天,19岁的谢涛第一次走上“山西省振兴晋剧戏曲调演”的领奖台,这仅仅是她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随后,她一发不可收。28岁由她主演《丁果仙》双获国家文化部第七届政府“文华奖”个人表演奖和中国剧协第十四届“梅花奖”。谢涛成功了,当时她年仅28岁。

也就是这一年,太原市正式成立了青年晋剧团,谢涛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团里的骨干演员,活跃在舞台上。每当舅舅、舅妈和我谈起这事就滔滔不绝。在此期间她学习李月仙老师的拿手好戏《点帅破阵》、《齐王拉马》等,又学习了丁派的代表剧目《空城计》、《走山》、《卖画劈门》、《芦花》、《蝴蝶》等。

说到《丁果仙》,那是2001年时,我去了趟舅舅家,见到表妹时,她私下和我说,我每演必哭。那是心在流泪,为生活在旧社会的艺术家流泪,同时联想到自己有时遇到的许多难处,也更体味到妈妈当时为何不让我学戏。确实唱戏太难了!受苦受累不必说,主要有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这些年,尽管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认可,当时作为省人大代表、省劳模、市人大常委、十佳青年、三八红旗手等为文艺界争得了荣誉。但在一次会议上,敏感的表妹看到了某些人异样的目光:她凭什么小小年纪就当上人大代表?演员嘛!……演员怎么了?旧社会他们是戏子,受人欺负,可今天是艺术工作者,是受大众爱戴的文化使者。表妹所在的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每年要完成260场左右的演出任务,最多时可达400场;而且大多是在农村演出,总是一台连着一台。三晋大地到处留下了这位梅花奖获得者的足迹。青年剧团的演员经常打着铺盖卷下乡,连夜跑长途更是家常便饭。近二十年里,谢涛没少走一台,没少演一场,经常为了观众的要求而多演多唱。一次在代县的俄岭寺演出,当地要求谢涛场场出演,她都答应下来。5天演了5场大戏,清唱了6次,受到热烈的欢迎。平常,表妹最常做的事是和团队一头扎进农村,少说一年也有200多天他们是在农村的土戏台上度过的。其实戏剧原本产生于民间,观众多在农村,山西尤其如此。一次在乡下演出她感冒带病演出时台下的一位大爷喊:“娃,悠着点,别就着风唱,看凉了嗓子!”面对这些理解爱戴她的观众,谢涛深深鞠躬,这一躬为所有的演员,也为逝去的老一辈艺术家,她想说“丁老师,您如果能活到今天,就不会有‘三唱芦花’的悲剧,更不会说出‘是人不唱戏,唱戏不是人’的气话来”。长年的基层演出和历练,使谢涛吸取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料,也赢得了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迎接挑战勇于登攀

谢涛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演员,按说她靠着几十出久演不衰的拿手戏就能走遍天下,但是她绝不愿意这样做,她在艺术上不断地探索、追求、创新,走出了一条自己要走的路。表妹说:“一个演员,最要紧的就是创新,不断地给自己出难题,和自己过不去,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她说我们经常下乡演出,根本没有时间琢磨剧本,琢磨表演,但艺术要创新,要在继承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基础上创新发展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观众才会越来越多。于是谢涛不断地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使她面临着一场场挑战,经受着一次次考验,谢涛经常演老戏,但不是老戏老演,而是老戏新演,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表演上,她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体验和性格刻画,在声腔艺术上,她师出有门,但不拘泥于流派、门户,而是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个人物色的声腔之路,为很多观众所喜爱。在她塑造的一个个性格不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充分体现了她的大家风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她表演的《芦花》、《卖画劈门》、《舍饭》等丁派传统剧目,以及《齐王拉马》、《深宫情恨》、《梦断寒宫》、《烂柯山下》等一批创新和改编的剧目,既保持了晋剧的优秀传统和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又融入了当代审美需求的新元素,充满了新时代气息,体现了她的创造性。特别是1995年至2007年12年时间太原实验晋剧院推出她领衔主演的3台大戏,即1995年推出的现代晋剧《丁果仙》、2005年推出的晋剧《范进中举》和2007年推出的新编晋剧《傅山进京》。《丁果仙》的成功反映了谢涛建立在灵气和悟性基础上的超常的艺术模仿力和创造力,《范进中举》的打响显示了谢涛建立在深厚的艺术功底基础上的把握人物性格命运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表现力,《傅山进京》的走红则表现了谢涛在艺术上的成熟,在认识人物、理解人物和创造人物的审美艺术能力。三台大戏三大步,标志着谢涛在成为继晋剧大师、须生大王丁果仙之后被中国戏剧界前辈誉为“小果子红”的新一代著名坤角须生,是把晋剧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

2007年可以说是谢涛的丰收年,这一年,晋剧《傅山进京》红遍了大江南北,《范进中举》不仅国内获得满堂彩,而且在法国巴黎的中国戏曲节上同样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其实,早在2001年,谢涛第一次把晋剧带入欧洲,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传统的晋剧文化,受到了欧洲观众的热烈欢迎。

2007年11月18日晚,巴黎阿迪亚尔剧院内热闹非凡,第三届巴黎中国戏剧节在中外演员相继登场献艺后完美落幕。由法国文化部戏剧总监皮埃尔·乌尔茨担任主席的戏曲节评委会评出7个奖项,其中晋剧《范进中举》获得最佳传统剧目奖,谢涛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当时,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团长董伟表示,中法两国虽相距遥远,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超越时空的界线为全人类共享,这次文化上的交流,更增进了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鉴于她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这一年谢涛被推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山西区火炬手。

越来越多的荣誉并没有让谢涛停止她艺术追求的脚步。2007年,太原市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在颂扬三晋文化的创新晋剧《傅山进京》即将进京演出的前夕,身为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的谢涛经常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紧张排练中辗转奔波,体力透支的谢涛终于病倒了。她感觉自己头疼、胸闷、心慌,第一次叫了“120”救护车去医院。据说这事还瞒着舅舅、舅妈,那次大夫建议她不要去北京演出,谢涛执意表示,自己已经10年没有去北京演出了,这次赴京演出,一定要演好,对北京和自己有个交待。表妹身上装着救心丸,带着《傅山进京》和《范进中举》两出戏去了北京。演出时她总感觉气不够用,很吃力。在最后一场演《范进中举》时,谢涛唱半句就喘口气,完全与事先设计的唱法不一样,然而这却恰好是剧中范进最后所处的状态。谢涛感觉有些支撑不住了,她说那时却一下子找到了所演人物的感觉,演技上有了创新。

说到谢涛的表演。在一次戏曲研讨会上,很少夸人的戏曲名家裴艳玲说,谢涛的表演不“留缝”,但每个动作都能看出程式。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老师也说:“她唱念作打各方面功夫的训练几乎变成她的第二天性了。”而且无论是《范进中举》的跳椅子,还是《傅山进京》中的甩发、帽翅功完成得都很好,可见她传统的这些技巧不是不会,而是不卖弄。

谢涛和《范进中举》

新编晋剧《范进中举》是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历时6年打造的一台大戏,是谢涛投入艺术生命最大的一台戏。改编自吴敬梓的文学名著《儒林外史》。晋剧《范进中举》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一个以求取功名富贵为终身理想的古代知识分子被扭曲的人性和灵魂。中举前的范进在“学而优则仕”的精神支撑下,不顾家徒四壁,执迷要通过考举改变自己的卑微命运,光耀门庭。主演《范进中举》怎样表现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对于谢涛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挑战,是她表演生涯中面临的最大课题。谢涛说:“我要塑造一个可怜、可悲、可恨、可敬的范进,通过她,我想拉近传统晋剧艺术和现代人的距离。”她想到的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想到的是通过这台戏搭建一座传统晋剧与当代观众的桥梁,她把这样一个重担压在了自己柔弱的肩上。

2003年,《范进中举》开始投排,在三年的时间里,边改边演,几易其稿,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理念、贴近时代审美的剧目,也是谢涛继《丁果仙》之后的又一精品剧目。她细细琢磨,精心表演范进这个人物,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时而低沉凄婉、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又慷慨悲歌的唱腔,表现范进在科举道路上屡试不第的无奈和尴尬,得知中举后喜极而悲的变态和疯狂,清醒后人生欲望的无限膨胀,让观众从范进的大喜大悲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人情冷淡和世态炎凉,体验范进苦涩、悲凉的人生道路。她紧紧抓住这一精神内涵,充分利用戏曲表演手段,把自命不凡又自暴自弃的考前范进刻画的淋漓尽致。在剧中除展示范进的内心世界外,还大量运用了晋剧传统程式,全场几乎一唱到底。中间穿插的一大段道白,更见她的表演技巧和功力。每当唱到“人不中举鬼中举,考举要让鬼神泣”时,观众总会投以热烈的掌声。表妹送给我的这盘《范进中举》的带子,我也不止看一遍,但每次看都激动不已。她用炉火纯青的唱、念艺术,塑造了可敬、可怜、可惜、可悲的艺术形象。中了举的范进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了迟到的欢喜而喜极至疯,他疯得可怜。疯得丑陋,疯出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对天命的悲怨无奈。这些风容集中在该剧的第五、第六场。她恰到好处地运用“三声锣”提供表演时空,将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范进演绎地栩栩如生。“一声锣”范进的亢奋,“二声锣”范进的疑惑,“三声锣”范进的失落,她用戏曲传统的形式,将其“化”入真实的情感中,让观众随着她的表演时喜、时悲、时愤,当送来喜报后,有段范进读喜报的戏,她运用“跳椅子”的戏曲程式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喜悦和范进的意外和惊愕。“中了,我中了,我中了!”她一跃跳上椅背,又从椅背跳下,随着倒地:“我中了,噫,我中了!”疯癫而下,她表演为旧形式赋予了新的美感和内涵,他蔑视权贵,敢直抒胸臆,敢对封建礼教说不,敢让那些在那个社会制度下如鱼得水的阿混们抬他的“人轿”。

谢涛的表演大喜大悲,唱与念结合,动与静相宜。她“抓把笤帚当狼毫”,边念边做,边舞边蹈,“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理曹”,那些夸张的书写表演,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范进憋屈于心的胸中苦闷,“写”出了范进的文人本色,在给观众艺术美感的享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他时来运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众人攀附和名流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与物质上的莫大满足,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变化,膨胀了他早已根深蒂固的人生欲望。于是那个人们熟悉的范进离人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特别是和花子的那段表演,从剧本看寥寥数笔,但留给表演的空间却无边无际,如果单用戏曲的表演形式,会显得过于表面化,影响人物的深度,她却用自己的理解填充了人物的从内到外的质变过程,并用自己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认识,极具表演穿透力来塑造这个形象。范进对花子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传情达意,在戏里没有夸张的舞台动作,没有可倾可诉的台词,也没用抒情感的唱腔和音乐,就靠娴熟的演技,演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范进,一个耐人寻味的范进,透过她的艺术表演,我似乎又看到了一个读书作官的举子,正在他梦寐以求的仕途上痴迷地走着,走得那么沉重,那么违心,在顺应和抗争的矛盾中扭曲着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2005年10月,谢涛主演的《范进中举》参加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舅舅、舅妈也一同为女儿前去助威。记得那次他们激动地与我通了电话,让我把这好消息告诉给左云的亲朋好友。演出是在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剧场”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梨园前辈有“不到天蟾不成名”的说法。谢涛在“天蟾”演出了,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谢涛也在上海滩就有名了。这是晋剧时隔69年后又一次上海之行,整个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上海滩。《范进中举》是继须生大师丁果仙1936年上海演出之后,时隔69年再次晋剧走红上海滩。当时18位戏剧专家认为,该剧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好戏,整台戏是一颗”玉雕的白菜“,为当代戏剧竖立了一个标杆。专家尤其称谢涛的创作有深度,有厚度,是中国难得的女老生。时隔半年多,2006年4月,《范进中举》再次到上海演出,她凭借在剧中的精湛表演,荣获第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这是谢涛也是晋剧获得的第一个以开拓创新为宗旨的“白玉兰”奖项。

谢涛和《傅山进京》

2007年,正值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晋剧《傅山进京》应时而生。剧中没有打打杀杀,男欢女爱等老套,有的只是双方心路历程的频繁交战,整个戏把传统戏曲表演技艺和影视剧现代处理手法巧妙整合,大胆创新。为了把傅山这样一位“文化昆仑”表现得恰如其分,谢涛翻阅资料,请教老师,细细揣摩。她塑造的傅山举手投足间将丰富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她给我的这盘带子,我每看一遍都感触颇深,此剧还多次在中央11频道播出过。在台上,谢涛深深地沉浸于戏中,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恍惚间,感觉到自己就是傅山,傅山就是自己。2007年10月,此剧赴上海参加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晋剧《傅山进京》使谢涛名声大振,使太原实验晋剧院青年团名声大振。剧团得了不少奖,谢涛得了不少奖。谢涛的最重要的奖是:2007年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以得票最多的成绩获优秀表演奖第一名,2008年第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节上获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这是谢涛获得的第二个“白玉兰”奖。艺术节给谢涛的颁奖词是:“作为当今晋剧界优秀的女老生谢涛征服了无数观众。谢涛在《傅山进京》中,她努力在气质上将傅山这个倔老头与儒雅学士、医道高手、书画名家统一起来,幽默风趣,令人经久难忘。”戏剧家郭汉臣先生题词是:“谢涛饰傅山,唱做双绝,堪称当今独步。”而剧目则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和“中国戏曲学会奖”。这个奖项被誉为中国戏剧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20年来,只有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12个剧目荣获此奖,《傅山进京》是第13个获奖剧目。“这次获得奖不仅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展示了晋剧的艺术魅力,同时,更是在国际范围内展示了晋剧艺术,宣传了三晋文化,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确实,表妹是一位用心演戏的艺术家,真正做到演谁像谁、演谁是谁。这话说起容易,可做起来是何等的难,其中的甘苦只有她自己知道。说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时,表妹常面露愧色。她的孩子从记事起就懂得:妈妈晚上有戏,要休息,孩子自己玩,妈明天录音,孩子还要自己睡。妹夫陶臣是青年团的领导,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但他再累也得照顾妻子,因为妻子是主角,她演好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切家务活由他和母亲、岳母三人承担。每次表妹和我说起此事都很动情。她说:“等我将来退休后,我要好好做母亲,做妻子,让他们也享受享受家庭的温馨。再好好陪伴我父母和一直照顾我,为我看孩子的公婆。”

她在扮演傅山这个角色时,认真研究傅山这位有着独特经历和独具个性的明末清初的名士。从傅山是一个艺术形象出发来把握傅山、理解傅山、认识傅山。象开场傅山与身边人的一段戏,中间与玄烨的“雪夜论字”,后面的“午门拒跪”等,使人看后能感觉到傅山当时的那种情态,在追求“形似”的同时,努力做到“神似”。

2007年7月20日,《傅山进京》在北京长安大剧院拉开帷幕,两天演出,好评如潮,得到专家肯定,受到观众欢迎。几乎每次大的外出演出,舅舅和舅妈都要陪同女儿演出,每次也要把这激动的消息打电话告诉我们,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也是傅山诞生400年来,其形象第一次全面而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傅山的思想、气节、书法以及拳术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个真实的傅山借此走进了普通观众的心中。

传承与创新晋剧

中国戏曲剧种林立,流派众多,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一代又一代梨园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晋剧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流派纷呈,气象万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像盖天红、果子红、小电灯、狮子黑等艺名,少说也在上百个之多,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晋剧又有丁、牛、郭、冀等流派,晋剧发展到现在,艺术家们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

如今表妹在艺术上正值盛年,在她拿遍了戏剧界的各个奖项之后,又在考虑传承自己艺术的问题。经过几年考察,2012年3月31日,表妹谢涛首开山门,喜收两徒,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青年须生李国萍和贺燕茹的加入让晋剧“马”派艺术的传承增加了活力。成为“马”派的第四代传人。

在以往的收徒仪式上,听舅舅说,都是徒弟给师傅鞠躬、叩头的,而谢涛则与众不同,她把自己的恩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李月仙老师请到了舞台,向师傅三鞠躬。“谢涛是有情义之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获得怎样的成就,始终不忘恩师教诲。”很多戏曲名家这样评价谢涛,因为早在举办仪式之前,谢涛就跟诸位前辈们商量过,要先感谢自己的老师李月仙。“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没有李老师,就没有我今天。如今,我当了师傅,以前学戏的情景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回荡……”谢涛的话虽朴实无华,却让在场的很多老艺术家们动容。

谢罢老师,谢涛也坐在了椅子上,来接受徒弟的叩拜大礼。舅舅去年秋天回左云和我又聊了谢涛当时收徒的场面。她面对两个虚心学艺的年轻人,谢涛说:“人到中年,我也该肩负起承上启下的责任。这些年来,我一直物色好苗子,只是现在条件好了,有条件又能吃苦的年轻人就更少了。我在这两个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她们对晋剧的热爱如范进般执着,如傅山般率真。尽管还没有雕琢,我已经觉到她们与我的生命气质有太多的相吻合的地方,茫茫人海,能碰到这样的学生并不容易。”

谢涛很喜欢京剧名家的一句话:“做平凡人演不平凡事。”收徒仪式上,谢涛专门找人将这句话刻在一件工艺品上,送给两个徒弟共勉,希望她们把它当作座右铭,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戏。同时为她俩各自送了精致的女性手表。她说:“我送手表,是希望徒弟们能珍惜时间,好好学戏。”

自古以来,就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在谢涛的心里,收徒仪式其实是给自己和两个徒弟一个承诺。从这个时刻起,师傅要对徒弟倾囊相授,为徒弟日后成名成家铺平道路,徒弟要刻苦学艺,有朝一日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给师傅长脸。谢涛说:“以后有一天,我老了,唱不动了,我坐在观众席中,看着自己的徒弟在舞台中央表演,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一字一句皆有自己的身上的影子,心里该有多高兴啊!”

收徒当天,舅舅和舅妈也专程赶到了剧场,见证这一喜悦时刻。估计舅妈万万没有想到,女儿谢涛会用回忆的方式向她致谢的同时教导弟子们做人、学戏的基础。听着女儿在舞台上的感言,舅妈偷偷地抹起了眼泪。原来,谢涛小时因学戏放弃重点中学曾和舅妈弄过分歧、别扭。如今,20多年过去了,她终于有机会说出对母亲的感谢,“我当了妈妈以后,就能体会当年妈妈的心情。”

在人们的印象中,谢涛是个做事讲究章法的人,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漂亮,无论是首获梅花奖的《丁果仙》,还是后来的《范进中举》、《傅山进京》、《烂柯山下》等等大戏,甚至她首次收徒都是这样轰轰烈烈。从她开始喜欢上晋剧、爱上晋剧、传承晋剧、光大晋剧,到今天她开始传授晋剧,她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我为表妹感到很欣慰。

是啊,现在我越来越深深感到表妹谢涛似乎天生就是为晋剧而生的,她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而这项事业也因有她这样执着和无悔的人而变得更加美丽和灿烂。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