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教育研究方法读书心得)

1.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

2.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3. 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澄清职业角色定位,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成为专业领域的专门家,学术领域的研学者,教育领域的教育家。

4. 高等教育的特征:

本质特点:高、专。“高”指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高深,要求掌握的技术也更为复杂;“专”指大学教育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强调在专业领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与基础教育的区别:

A. 教育任务不同。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各方面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的专业教育;

基础教育是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不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

B. 教育对象不同。

高等教育是以20-30岁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为对象,其生理成熟,具有抽象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接近定型,有了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

C. 社会职能不同。

高等教育的四个社会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历史文化。

D. 地位作用不同。

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级科学技术的重要力量。

E. 培养方式不同。

高等教育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教育具有专业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重视知识的专业与应用,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范围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教与如何学相互作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大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

6. 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介于理论和应用之间的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特征的学科。

7. 任务:揭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基本规律,从质与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高等学校中的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其科学作用主要表现在正确地解释现象、科学地预测现象、有效地控制现象、从不同方面为其提高教育效能和教育质量服务。

8. 历史:

标志: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现代学科是以1913-1914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A.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孔子、孟子、荀子等教育家。比如说: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维方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好学、乐学境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B. 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比如说:柏拉图主张的教学方法重视个别差异。其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知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通过经验性的学习而日趋完善。亚里士多德主张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

洛克的“白板说”强调人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学习是由外部影响而发生的。夸美纽斯第一个提出儿童的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强调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并且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的心理学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利用儿童的兴趣对他们进行教育。

20世纪初,莫依曼倡导“实验教学运动”,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来实施。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詹姆斯强调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试图将心理学的科学性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融为一体。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体系,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1913年,该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其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评价:20世纪20年代,美国所兴起的教育科学运动,在理论基础上就是受桑代克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因教育需要而产生的,它的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虽然存在机械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但却与单纯用内省和思辨方法来解决教育心理学问题的做法有本质区别。从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在教育教学领域。

B. 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30年代,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C. 成熟与完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始为大多数所公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布鲁纳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人本主义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

20世纪70年代,奥苏贝尔在批判行为主义将人类的学习简单化之后,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则系统学习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D. 教育心理学新发展

进入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第一,基于脑科学的教学研究;第二,信息化支撑的教学研究;第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9.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日本小原又一著、房东岳译《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6年,陆志韦翻译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除了引进西方理论外,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范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包括:

A. 语文学科心理的研究。

B. 教育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

C. 教育试验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A. 学习改造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全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开始了学习苏联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的特点表现为:a.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将儿童发展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对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b.引入了苏联的教学理论,如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等;c.重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做出的研究主要有儿童入学年龄问题的实验研究、学科心理的实验研究、程序教学的研究等。

巴普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B. 初步形成阶段

1962年2月,中国心理学会召开教育心理学专业会议,成立了教育心理学委员会。教育心理学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范围延伸到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学科心理、个体差异、入学年龄、学习阶段划分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

1963年,潘菽的《教育心理学》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基本形成。

C. 停滞阶段

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研究一度中断

D. 恢复与繁荣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教育心理学发展迅猛,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教师心理等各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有些研究的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对课程和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 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1. 研究方法:观察法、问卷法、测验法、访谈法、实验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