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西线无战事 百度网盘(西线无战事经典语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即“萨拉热窝”事件。

随后,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军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以上这些,是历史书给我们的东西。时间、地点、参战国、人物、导火线,以及背景、影响等等。

历史太过久远,以致于一场人间浩劫,在历史书上浓缩成短短一章,精炼成几个考点。

最近的乌俄战争,将“战争”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享受和平的年代,战争的硝烟离我们太过遥远。

可能某一天,某个学生坐在教室里 ,翻开历史课本,上面会写着:2022年,乌俄战争爆发,直接原因是乌拉克申请加入北约,根本原因是……

就如同我们曾经的课本一样。课本不会记载的是,一场战争下成千上万的普通人。

《西线无战事》,由参加过一战的幸存者书写,作者是德国人,写完这本书后,他被迫从德国流浪到其他国家,也失去了德国国籍。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原本是个正在读书的中学生,但在老师的鼓舞下, 和同班同学一起申请参军。

参军之前,他的生活是母亲、姐姐、学校、课本、老师、同学;参军之后,他的生活是子弹、战壕、榴弹、迫击炮、战友、受伤和死亡。

他不懂他们是为何而战。

他所在的德国说,他们是为正义而站;战壕对面的法国说,他们是为正义而战。到底谁说的是对的?

如果非要为每一场战斗找一个理由,那就是活下去,最好能不少胳膊少腿。

军区的急救条件太差,需要救的人太多,往往中弹就意味着截掉肢体的某个部分。

学会从炮弹的声音来判断,这次来的是榴弹还是迫击炮;每一种炮弹需要以哪种姿势躲避;被送往军区医院是件好事,幸运的话被认定为不适合继续作战,就可以回家了。

新兵第一次上战场,多半会被吓得哭泣和尿裤子。更有甚者,完全被战争吓破了理智,在炮火中胡乱奔走。

而他们这些多来了两年的老兵,也奋力从一个炮坑,跳进另一个炮坑。

耳边是炮弹呼啸而过的声音,破碎的弹片很容易就要了一个人的命。

偶尔,还会遇上毒气。如果不及时戴上防毒面具,死的时候会非常难看。

他们吃得很差,拉肚子是常事。所以才会在被炮轰时,仍旧舍不得丢下煎好的土豆饼。也会为了得到一只即将死去的狗,而穿过枪林弹雨。

他们学到很多,但没有一样和学校里教的一样,也没有一样和他们原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所以战争是什么?凭什么毫无理由得将原本的生活推倒重建。

保罗获得了一次假期,可以回家探亲。

然而当熟悉的家乡出现在他面前,当母亲、姐姐、或者当地的什么人出现在他面前,他发现,他对他们无话可说。

说些什么呢?军队的生活除了机械的训练,就是血腥的战场。

说那颗被弹片刺穿的头颅吗?说那个被炸掉的屁股吗?说墓地里被炸得重新死了一次的尸体吗?

过去已经恍如隔世,现在泛善可陈,而未来,根本看不到摸不着。所以,无法言说,无话可说。

有一回,保罗去侦察的时候,落在了地方的阵地。他的队友们还没有攻过来,只要一露头,大概就会被敌方的弹雨打成筛子。他躺在一片有水的洼地里装死。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敌军从前面跑回来的时候,他就屏住呼吸将脸埋进水洼里。

然而,一个敌军却突然朝着他倒下,他的手枪在夜里弄丢了,手里只有一把刀。

为了防止被发现,他立马朝倒下的那人捅了几刀,甚至抓了一把泥,塞进他的嘴里,让他无法呼救。

等到一切平静下来,保罗开始将倒在他身旁的这个人,看成一个人,而非敌人。

这个人,他应该也有父母、妻子、孩子,可现在,被他杀掉了。虽然还没死,但肯定必死无疑了。

他的内心涌起无限多的忏悔,甚至许诺,等战争结束后,他会照料这个人的妻儿。

当我们受困于生存的时候,我们会变成野兽;但当我们生存下来,人性又重新占据我们的身体。

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足以让正常人犯病。

保罗死于1918年,在那一天,报纸上写着:西线无战事。停战的号角已吹响,但黎明照耀到的,只是坟墓。

《西线无战事》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叙了战争对人的身体以及心理造成的难以逆转的伤害。

在看这本书之前,关于乌俄战争,我觉得战争难以避免,俄罗斯出于各种政治因素的考虑,需要对乌克兰出兵。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切得希望,世界和平是一个可以达成的愿想。

书里那些描述战争的场面,即使想起来,都能让我战栗。但我深切得知道,战争在我脑子里的惨烈程度及不上实际的万分之一。

一战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每一个数字,都对应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原本该有自己完整的人生。

盲目得反战没有意义,但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应该被清晰得印在脑子里。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