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的主角读后感(主角陈彦读后感1600字)

最近利用一段时间,读了陈彦先生的长篇小说《主角》,感觉有很大的收获。正像《主角》的获奖词中所说,该书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因为它真实的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成为了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此言非虚。

这部书于2019年获得了第十届矛盾文学奖。从本人阅读体验来看,应该说是名至实归。在阅读过程中,我有好几次都笑出了声,也有好几次都流出了泪。应该说,现代文学由于传播方式、受众群体等方面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写作的名家大腕出现了断层现象,很少有作品能有这样的劲道和力度,能够直抵人的内心,给人以温暖和启迪。而《主角》之于我这个普通的读者却做到了,实际上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该书与大众的普适化程度和距离。

通读全书,主要是这么几个感觉。

一个是写作的角度。

《主角》主要写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五十多年的成长史。通过忆秦娥曲折多难的成长经历,把秦腔艺术经历的曲折写出来了。给我的感觉是,秦腔作为一门艺术,要真正地打动人心,首先要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植于内心。无论何种艺术,没有大众的支撑,始终是苍白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要兼顾,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要兼顾下里巴人,因为就我们国家的国情来说,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因此要让作品有生命力,首先要得到占人群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认可,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陈彦先生为小人物立传的角度是契合实际的,也是能够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

二是人物的群像。

任何小说的写作实践中,人物的刻画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角》也不例外。除了对主人公忆秦娥全面立体的呈现之外,还生动的刻画了秦八娃、胡三元、胡彩香、刘红兵、楚嘉禾、周玉枝、丁志柔、石怀玉、单团、薛团、黄大正、古存孝等古字辈艺人、胡秀英、胡存根等多名小说人物。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饱满,呼之欲出。其中,忆秦娥的吃苦耐劳、勤奋敬业,单团的顾全大局,秦八娃的理性深刻,刘红兵的招摇流气,石怀玉的狂放和才情,皮亮的霸道,龚丽丽的势利,胡三元的执拗,廖耀辉的市侩油滑,古存孝等人的固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这些人物在小说中都是一些小人物,但是非常的真实,给我们绘就了一副活色生香的大众百态图。

三是语言的风格。

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方言俚语,晓畅易懂,可以说是一个很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叙述过程中,人称的交叉变幻,内心的戏剧化独白,人与景的完美交融,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对胡彩香月下劝忆秦娥归团的描写,非常的到位贴切。还有忆秦娥的傻儿子从六楼掉下摔死时的忆的心理描写,时刻牵动了人的神经,让人扼腕叹息。再还有秦八娃就《狐仙劫》给忆秦娥说戏的一些情节,既说戏,也说人生,升华了作品格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

四是故事情节方面。

小说中人物的冲突此起彼伏,矛盾多维度推进,应该说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但作者能够小中见大,紧扣人物心理展开描写,整体上感觉非常的紧凑。但瑕不掩瑜,个人认为,在小说情节的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主要是石怀玉在画展上的死,感觉他的很多使命还没有完成,最起码在忆秦娥归来后有一个接触和沟通,就那么拔剑自刎而死,感觉有点突兀。还有主人公忆秦娥在性格上也不是非常饱满,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仍然缠着秦八娃写戏,甚至为了演戏,都有点把对养女宋雨的培养都置之不顾,感觉这种心理的变化和过度有点不够自然。还有,那么恬静羞涩的一个人,在面对刘红兵的死缠烂打时。动辄爆粗也让人难以接受。当然,这些可能是作者为了更加突出人物的真实性而做的艺术化处理吧!这些纯属个人看法。

最后,要说一下对《主角》的整体感觉。说真的,最近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怎么读小说了。因为老是感觉现在一些作家的作品拼凑的痕迹过于明显,而且明显缺乏生活的支撑的沉淀,写出的东西没有生活气息,不能带给人心灵的撞击、震撼和启迪,有时候感觉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真的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对于《主角》一书,真的是夜以继日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究其原因,可能西北的作家更能提供相近的地域环境和心理共鸣,很多场景基本上和我所经历的相差不是很远,所以说读起来非常的过瘾。书中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写尽了人性的复杂和多维曲折,写出了人生的苍凉无奈和悲苦之音,但不全是这些,小说用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传递了对拼搏和奋进的赞美,对正义和公平的永恒期待,升腾着永在的希望,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这些,我想也许就是此书带给我们的意义吧!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