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柯南剧场版对现实的影响(柯南剧场版大结局)

让我们首先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中国,当年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柯南出现的那一代人已经长大,他们或者继续留在高校深造、或者踏上工作岗位,有些人甚至已经为人父母,如此一来,儿时那种可以无忧无虑地沉浸在动漫所营造的传奇世界中的特权早已被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繁琐的日常生活所剥夺。

在一个尚未根除

“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利

”保守观念的国度,这种特权被剥夺得如此顺理成章。

而且TV版《柯南》本身冗长且分散的剧情也确实让很多当年的柯南迷们望而却步,放弃了继续跟进的决心。

幸好,每年一部的《柯南》剧场版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方面

,它可以让老“柯南迷”们在短短的100分钟里重温儿时的记忆,重新获得那种无忧无虑沉浸在梦幻时光里的特权,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

另一方面

,剧场版大气磅礴的动作场面和构思巧妙的剧情又不至于让这帮童心未泯的大孩子们感到羞于启齿。所以柯南剧场版的每一次问世都会在粉丝中引起轩然大波,进而带来仪式性的观影热潮。

一个看似偶然实则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现象是,“柯南迷”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同时也是另一部畅销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的忠实拥趸,这不仅是因为这两个系列作品兴起的时间极为接近,其作品文本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形成了一种互文对照关系。网上出现的数量不菲的同人绘画作品让《柯南》中的人物穿上霍格沃茨的校服,或者用日本漫画的风格重新演绎《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这一点。

区别在于,观众一方面喟叹《哈利波特》的主演丹尼尔形象由“正太”到大叔的蜕变,进而当作对自我年华老去的投射,另一方面却调侃着柯南小朋友“十数年如一日”的“不老神话”。

这其中其实也映射出观众潜意识里矛盾的一面:既渴望成长,又“不想长大”。

不论像《哈利.波特》那样采取让虚构人物与观众同步成长的策略还是像《柯南》那样让人物形象保持不变,它们都获得了相应的成功。如今,《哈利.波特》已经在众多影迷“祭奠式”的观影行为中渐渐远去

,《柯南》却依旧“青山不改,绿冈昌盛”,依旧活跃于银幕上下,颇有“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架势,不过也稍稍露出一丝衰败的迹象。

最令柯南迷们感到遗憾的是剧作水准的逐年下降。

想当年,柯南剧场版的御用编剧古内一成的奇思妙想“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架构宏大、逻辑缜密、案件奇诡、剧情一波三折,更兼一个个看似异想天开而又合情合理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段落,直令人拍案叫绝,佩服得五体投地,恨不能飞到日本投其门下,也因此留下了一部部经典的作品,包括《银翼的魔术师》、《贝克街的亡灵》、《瞳孔中的暗杀者》、《通往天国的倒计时》……

或许是这些前作实在经典难以超越,亦或许是古内一成早早透支了自己的才华以至于有些江郎才尽,最近出品的几部剧场版《柯南》水平连年下降,都比前作黯淡不少。编剧想做命题作文一样机械的堆砌先前几部成功之作的经典元素,却忽视了必要的铺垫和伏笔,使得这些本应是全片亮点的元素走过场一样走一遍,不能给观众带来任何震撼,我们甚至能够从中嗅到一股八股文的酸气。

在一个文化快餐化的时代,静下心来构思一个好故事似乎早已成为奢侈。主创们运用最先进的制作技术,2维手绘联合3维数字,做到了动作场面流畅华丽、爆炸场面惊心动魄,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却掩盖不了剧情的空洞,更有甚者都成了柯南一个人的独角戏。

尽管以上种种不足,却丝毫不会影响到观众的观影热情,或许对一个已经证明了自身实力的系列作品来说,

剧情的好坏不再那么重要,至少不再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观众关注的更多是故事中人物的关系进展和各自的命运。

因此,观众更乐意津津乐道于柯南和小哀的默契,对步美小朋友的少女情愫会心一笑,同时为柯南身份的差点暴露感到担忧——这种担忧早已超出了柯南自己解释的理由“怕招来黑衣组织的追杀”,更多的是潜意识里担心柯南跟小兰之间这种介乎姐弟和情侣的暧昧关系的破坏吧。

所以柯南的身份不能被小兰识破,尽管这样会使得部分剧情有些牵强,甚至会令观众怀疑小兰的智商;柯南也不能长大,否则我们会失去这个储存着我们童年记忆的“冥想盆”。柯南长不大,粉丝对其善意地调侃,可若是柯南真正有一天完全变回新一,跟小兰结婚生子,并在故事的结尾送自己的孩子们上学,真的到了那一天,恐怕粉丝们会哭吧。

说到底,我们看《柯南》其实是在回望自己的童年而已。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