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灵与肉分集剧情介绍(灵与肉29集)

对电视剧《灵与肉》的几点看法

《灵与肉》是张贤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曾于1982年被改编为电影《牧马人》,并且同年获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时隔30多年,这部短篇小说又被改编成长达42集的同名电视剧。今年的6月30日在央视的电视剧频道播完。

一部万余字的短篇小说被改编成42集电视连续剧,且每集时长45分钟,这可能创了短篇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世界吉尼斯纪录”。我在想,倘若按此探索出来的新方式,那么将来像《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恐怕要改编成好几百集的电视剧了。

为什么要将一篇短篇小说改编成40多集的电视剧呢?在电视剧开机时,无偿获得电视剧改编权的宁夏电影集团负责人就透露,电视剧《灵与肉》将全面塑造剧中主角的文化人格,努力挖掘“文化有情、荒凉有价”的文化内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宁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开播前夕,总制片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摄制团队将自然奇观、审美奇观和人文奇观高度融合,充分展现心灵之美、人性之美,以期让广大观众听到时代进步的足音,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途径。

电视剧制作者对小说重新架构,赋予新生命,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改编时绝对不可以改变小说的主旨,赋予小说原本没有也不可能承担得了的使命,强行添加与小说格格不入或与小说主旨毫不相干的内容、思想等等。否则,就不是改编,而是打着原著的幌子另起炉灶。如此而为的目的就是企图靠原著之名声来获取收视率。

小说《灵与肉》主要是塑造了许灵均这个饱受磨难而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的主题是热情地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小说的深远,“表现在它别有一种内在的意蕴,劳动的主题和社会批判,社会反思的主题混合交融在一起,通过许灵均这个典型性格的塑造表现出来,长期严酷的体力劳动,与劳动人民的接近,从根本上更新了许灵均的灵与肉。也有力地回答了许灵均拒绝出国是不真实的肤浅责难。”张贤亮先生的《灵与肉》绝没有努力挖掘“文化有情、荒凉有价”,更没有企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宁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一部万余字的短篇小说是不可能有如此重大容量的。

笔者承认,对小说《灵与肉》的主题是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在所有各种声音中,都没有说小说揭示了“文化有情、荒凉有价”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宁夏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小说也没有将自然奇观、审美奇观和人文奇观高度融合,充分展现心灵之美、人性之美,以期让广大读者听到时代进步的足音,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小说就摆在那里,白纸黑字。尽管人们心中有着各自的“哈姆雷特”,但是绝对不会读出电视剧所表达的主题和展现的内容。

张贤亮先生对《灵与肉》也有遗憾。他曾说过:“《灵与肉》本来准备写成五万多字的中篇,而我为了适应月刊的容量,把它砍成了一个不足两万字的短篇,砍去的部分多半是心理分析和理念的变化过程,结果直到现在还懊悔不迭。”张贤亮先生的遗憾是砍掉了多半是心理分析和理念的变化过程,而非电视剧改编者所重新架构的那些东西。小说《灵与肉》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由着宣传的需要、市场的需要而“添油加醋”。

许灵均的四川老婆李秀芝

电视剧《灵与肉》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这部电视剧写的不是许灵均,而是写的张贤亮先生。它给许灵均附上了张贤亮先生的魂。电视剧着力挖掘的“文化有情、荒凉有价”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等观点,搞电影产业,办电影城等等,都是张贤亮先生生前的所作所为。电视剧《灵与肉》是一个活脱脱的《张贤亮传》,而非张贤亮先生笔下的《灵与肉》。

而且在重新架构中,电视剧为了拉长到42集,就不管不顾地大量注水。

在小说中,许灵均没有什么“感情戏”。可是电视剧里,许灵均的感情戏差不多贯穿全剧。先是与黄菊花、高向红,再就是李秀芝。最离谱的是与何琳。何琳是从上海下放到七队的18岁知识青年。而这个刚到生存环境恶劣的何琳居然爱上了许灵均,而许灵均将她视为心灵上的知己。结果闹出了一场大风波。然而,事隔十多年,上海师大毕业的何琳居然来到了银川成了许灵均女儿的班主任,引起李秀芝的误会。编导如此架构对许灵均的人格塑造有什么意义?

爱上许灵均的上海知青何琳,选自百度图片

此外,还有其它的感情戏。赵静是许灵均的学生。她读大学时爱上了辅导员并有了一孩子。因此,被学校开除发配到了贺兰山农场。而后,抛弃了赵静的辅导员胡子文成为群专也来到贺兰山农场劳动改造。他为了回北京的需要向赵静要孩子的下落。农场的办公室主任殷怀仁利用手中权力死皮赖脸地纠缠,要与赵静结婚。而孙见利、姜文明他们极力撮合,要他们的好朋友谢狗来把赵静追到手。我真不知道,编导为啥要写这些戏,而且分量还不轻。

除了感情戏之外,还有与整部剧极不搭的高考、张麻子行骗、孙见利在银川混生活等等。

谢狗来与赵静,选自百度图片

然而,电视剧却将不该舍弃的重要情节舍弃。比如,许灵均为什么发配到宁夏去劳动改造?小说的情节是,许灵均的父亲是资本家,解放前夕逃到了美国。许灵均所在的学校的组织为了凑足上头下达的右派指标,就将他打成了右派。于是被发配到宁夏劳动改造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情节,它决定了许灵均的命运和坎坷人生。可是电视剧却舍弃了这个极其重要的情节。

不该有的大写特写,该有的却毫不吝惜地舍弃。正是这一增一减,削弱了整部戏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还使整部戏有时往往游离于所要表达的主旨,拖沓、节奏缓慢。

电视剧《灵与肉》如果不是根据张贤亮先生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如果电视剧不取名《灵与肉》,那么这部电视剧在低劣电视剧充斥市场的当下还是部不错的电视剧。它在豆瓣得到7.3的评分即可说明。但问题是它是根据张贤亮先生的小说《灵与肉》改编的。因此,它与小说有着非常大地出入,而且对小说有所伤害,没有小说的深刻和艺术感染力,不是一部真正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根据张贤亮先生的《灵与肉》也可以编出这样的电视剧来,电视荧屏上就早已有过类似题材的电视剧。

电视剧开机,选自百度图片

既然是根据小说改编就老老实实地改编,尊重原著,尊重原著的主题、精神和思想内核,而不能将原著当作一个空壳壳,在这个空壳壳里填充与原著不搭界、不相干的内容、思想和主旨。这是常识。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