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英国大妈(英国大妈)

前两年,曾经上映了一部根据真人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红琼》。

电影开头,就是英国军情五处的探员,敲开一处伦敦南郊的乡间小屋。

小屋里住着的这位瘦小的老太太,竟然是一位给克格勃服务的“超级间谍”——冷战期间,她曾为苏联方面提供过大量军事科技情报,其中就包括了核武器相关的绝密材料。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么多年,她数次拒绝了苏联方面的报酬和津贴,坚持做一名“免费间谍”。

电影《红琼》剧照

苏联解体后,她也随之隐于江湖,成了一名平平无奇的退休老人。期间,英国情报部门花了很大功夫,试图找到这个“超级间谍”。

直到1999年,一个名叫瓦西里·米特罗欣的前克格勃间谍被策反,军情五处顺藤摸瓜,才最终锁定了这位叫做梅利塔·诺伍德的老奶奶。

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没有香车美女和英雄硬汉,看不到任何高科技窃密装备,更没有各色耸人听闻的间谍武器,仅仅是一位连枪都没摸过的,颤颤巍巍的八十多岁的老太太。

现实中的梅利塔·诺伍德

而且,这位老太太还是个公开的左翼人士,平日里并不算很低调,无论是工作时还是退休后,总爱向周边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她的小屋内贴满了支持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标语,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列宁和斯大林的论著...

要说为何她老人家能如此深度潜伏而不会暴露,按诺伍德事后接受采访的话说——那时候的人们,总觉得——“一个妇女,能干得了什么有水平的工作?”

在那段岁月中,职业女性往往被认做一个“没有主见的工具人“,只适合担任打字员、秘书这类的“不存在太高科技含量”的工作。

后来,军情五处也承认,当年他们把怀疑的目光都放在了男人身上,认定——“女人没这么大本事”,从而忽略了这位普通的女秘书。

即便她本人也是剑桥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

电影《红琼》中,在性别偏见下,坚持搞科研的梅利塔·诺伍德

甚至,如同电影《红琼》演绎的那样,直到八十多岁的梅利塔·诺伍德奶奶被军情五处查明身份,她自己也承认了曾经的间谍行动,但英国法院仍旧坚持宣布,梅利塔·诺伍德免于起诉,主要是——证据不足,目前掌握的证据只能说明,梅利塔·诺伍德仅仅是个展露出亲苏思想的左翼妇女,再加上她年纪太大,所以不予起诉。

对此,外界猜测,这样的结论,更多的,只不过是军情五处用来挽回颜面的操作而已。

军情五处再次被打脸,是2005年,当年6月,梅利塔·诺伍德去世。很快,俄罗斯官方媒体就公开发表了文章《胸怀列宁主义,英国女子的40载间谍生涯》,以纪念这位英国老人家义务为苏联的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精神”。

俄罗斯对梅利塔·诺伍德的赞誉,并不夸张做作,她确实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红色信仰,不图回报的共产主义者、一位不要钱的间谍。

梅利塔·诺伍德在自己老伴的遗像前

不过,虽然英国电影《红琼》中女主的经历以梅利塔·诺伍德为原型,导演的改编明显拉低了现实人物的人格水平——电影中,女主的选择,一大部分是出于儿女私情,为了报复渣男,才被克格勃成功招募;但事实上,对于梅利塔·诺伍德来说,她的选择,就是为了毕生的信仰,是个名副其实的“红色奶奶”。

电影《红琼》中加入了大量感情线

1912年,梅利塔·诺伍德出生于拉脱维亚的一个政治世家,此时的拉脱维亚,还属于俄罗斯沙皇国的领土。

如今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这三个波罗海国家反俄情绪浓郁,苏联解体后它们都主动加入了北约,帮着北约东扩到了俄罗斯的大门口,堪称“反俄急先锋”。

但因为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其境内也曾存在着诸多亲俄和亲苏人士。

自1918年拉脱维亚趁着苏俄内战宣布了独立之后,夹在东西方之间,左右为难——一部分人亲西方,而另一部分人则非常仰慕苏联。

梅利塔·诺伍德的老爸亚历山大是拉脱维亚著名的左翼人士,经常组织领导社会主义活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创办激进报纸,翻译了大量列宁和托洛茨基的著作。

可惜的是,1920年代的拉脱维亚,独立后的右翼民族主义分子占了上风,玩命地迫害和打压左翼人士。

最终,亚历山大带着妻儿移民到了岳父岳母所在的英国,成了一名大学历史教师。

在英国,亚历山大依旧孜孜不倦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亲自翻译了列宁的读物,在英国发售,还创办了左翼媒体报刊。

特别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共产主义思潮在英国青年中非常流行,一些年轻人开始对苏联怀有明显的好感,认为苏联的政治制度是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气氛的影响下,青年诺伍德成了一名坚定的左翼人士,很自然地把苏联当做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国度。

电影《红琼》剧照

在剑桥大学物理系就读的时候,诺伍德秘密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1935年,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了英国有色金属科研协会工作。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这时候的职场,主角都是一群男性,即便诺伍德学历和能力都在线,但也只能从事一些文秘工作,无法进行真正的科研。

当年的人们认为,女人的能力天生就不足以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即便是那些不太常见的职业女性,也往往会在婚后直接辞职当家庭主妇。因此,职场上,女性被看作了微不足道的配角,被忽视的“工具人”。

所以,诺伍德自从进入英国有色金属科研协会后,就没怎么升过职位,长期担任着会长助理。

电影《红琼》剧照

这个会长助理日常就是整理文件、协调会长日程,组织一些接待工作等等。

但这样的一个看似“隐身”的职位,却能轻松接触到很多绝密信息。

首先,所谓的“英国有色金属科研协会”,其工作内涵,可比字面上表达的要丰富得多,涉足英国多个重大武器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原子弹工程。

而“会长助理”这个文秘性质的工作,虽然职位不高,但却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绝密情报。

很快,通过英国共产党的引荐,苏联的契卡特工找到了诺伍德,试图用“伟大理想”和优厚的报酬招募到这个年轻的女秘书。

没成想,令契卡们非常震惊的是,这个年轻的姑娘,在接受了他们的招募的同时,竟然坚决表示——情报可以给你搜集,但你们的钱,我一分都不要!

电影《红琼》剧照

据后来的资料显示,从1937年起,代号“霍拉”的诺伍德曾源源不断地向苏联情报人员提供了大量科技情报,其中就包括了原子弹相关的绝密资料。

直到她退休,诺伍德都从未失手过。

唯一惊险的一次是1938年,军情五处在伦敦抓获了数名苏联间谍,其中就有梅利塔·诺伍德的上线。

但这名特工宁死也不肯透露一个字,抗住了各种心理和肉体上的折磨。

当年,诺伍德并不知道上线已经被抓,依旧去往交接情报的地方,等了许久都没有等到来接头的人。

但因为这名靠谱的上线,她最终有惊无险。

电影《红琼》中,接头的女主

到了1940年代,通过诺伍德之手,苏联方面获得了大量有关英国原子弹研发的一手资料。

虽说英国的核弹爆炸时间晚于苏联,但他们的科研进程曾经一度领先。

苏联对英美核武器研发相关的间谍行为,非常活跃。

特别是二战后,当人们见识到了核武器可怕的杀伤力后,很多左翼人士认为——核武器不能被美国一家独享,必须要有体量相当的大国进行制衡,才能保障世界和平。

这就是所谓的“核恐怖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抑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那时候,除了英国的诺伍德,还有美国科学家卢森堡夫妇,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主动向苏联提供情报的。

古巴1978发行的罗森堡夫妇逝世25周年纪念邮票

当然,跟最终被无情送上电椅,处以极刑的卢森堡夫妇比,诺伍德要幸运得多。

1940年代末,英国情报机构已经察觉出,原子弹科研团队內部,有苏联方面的线人,以至于有人嘲笑道——斯大林对英国原子弹进程的了解,可能比英国首相艾德礼还多。

英国情报机构急得直上火,花了很大精力,把所以参与相关工作的人,都查了个底朝天。

但正如前面讲的那样,重点查的,都是男性员工。

当时,连有色金属科研协会的男性临时勤杂工,来往的邮差都被查了。

作为会长助理的诺伍德,也接受了一番调查,但比较敷衍。

在当年的军情五处眼中,女间谍,只擅长搞“色诱”;身材瘦小,带个大眼镜的诺伍德,就是个有左翼倾向的“无知少妇”罢了,没啥可值得关注的。

真实的诺伍德颜值比电影女主差很多

反倒是她的丈夫,同样有左翼背景的中学数学老师希拉利作为相关研发工作人员家属,接受了更严格的盘查——因为,他是男的啊。

就这样,诺伍德一直淡定地为苏联方面传送情报,苏联那边也从契卡升级到了大名鼎鼎的克格勃。

1979年,苏联为了肯定梅利塔·诺伍德的突出贡献,决定授予其等级非常高的“战斗红旗勋章”和一大笔奖金,诚意邀请她来领取。

于是,诺伍德向英国的领导请了假,说是要和老伴去东德旅游。

领导也没多想,反正这大妈从年轻起,就爱把马列主义挂在嘴边,这样的“红色旅游”,也没啥奇怪的,想去就去吧。

到了东柏林,诺伍德两口子被克格勃特工用专门的渠道带入了苏联,在科林姆林宫参加了授勋仪式。

随后,他们还被“苏联同志”带着,参观了莫斯科,整个旅程十分惬意。

只是,诺伍德仅收下了勋章,仍旧坚持分文不取。

1970年代的诺伍德

有意思的是,即使诺伍德并没有什么做间谍的本领和“花样”,但她的身份依然没有被英国人察觉,除了丈夫希拉利,其余家人和同事们,都浑然不觉。

周围的人们只当她是个激进的左派,一个平平无奇的秘书小妹、秘书大姐和秘书大妈。

这就是当年人们的有关性别的“刻板印象”——女人,不能做那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情报行业的女性,只擅长“色诱”和“装可怜”;一个长相非常一般,说话粗声大气还很爱激动的女人,怎么看也和“间谍”这样的身份,不搭边。

要不是后来有人出卖了情报,诺伍德很可能会把这个秘密身份带进坟墓。

而有关她事迹的电影《红琼》,前面也说了,电影里面,对于诺伍德为苏联提供情报的动因,除了信仰的力量,更容易让人觉得,是出于个人感情的缘由。

这点,是不符合原型本质的。

当然,如果真的老老实实去还原这位“红色奶奶”,那几乎就可以拍成了一部共产主义思想宣传片了,放在英国,过审很可能会成问题的。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