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吉林地区外五县地图_吉林的外五县都是哪里

作者:优雅的胡子

在今天吉林城区的大地上,分布着昌邑、船营、龙潭、丰满四个县级行政区,生活于此的百姓早已熟识甚至不以为然。可放眼这四个县级行政区的演变却非一帆风顺,在其形成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地分合扩缩。一些曾经名声甚嚣的最终悄无声息,一些偏居一隅的最终声名赫赫。以至于回眸过往时,那些黯然于历史烟尘的旧日光彩,因积淀了太多城市记忆,竟然尚有存世余香。

清代建城初期,吉林城内的地方管理体系为八旗制度:按旗属、营房分据,以将军、副都统、协领、参领、佐领、马甲等层级统领,滨水木城俨然一个偌大的军寨。直到雍正五年,吉林城因“流民的北来与农业资源的开发,形成新的城乡经济关系”而设立了永吉州。此后永吉州又先后变为吉林厅、吉林府,使得清代军寨不断扩大为东北仅次于盛京的第二大城市。

民国二年,吉林府改为吉林县,下辖十个区。而这十个区并非今天的市区,而是城外的辖区。市区内的管理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总体上仍和清代类似,并非真正意义上现代化的市政体制。民国十八年,伴随着吉长、吉敦、吉海铁路的修建,火柴、制材、制粉、纺织等近代工业的发展,以及木材、大豆等商品贸易的增加,吉林城市区人口已经达到了102399人。于是这一年,在吉林县改为永吉县的同时,市政筹备处正式成立,城乡正式分开。这个市政筹备处直隶于省府,下辖五个区,区设区长。自此吉林城第一次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市”的建制。

吉林德胜门旧影

到了1936年,吉林市城区正式成立伪“吉林市公署”。民国时的五个区也调整为昌邑区、船营区、朝阳区、通天区、德胜区。1942年又增辖白山、江南、江北、龙潭、兴隆五个区。内五、外五共十个区。说起这些区的名称来历,都与吉林城的历史息息相关。昌邑区在吉长铁路及火车站南侧的专运线以东,这里因有闯关东形成的昌邑屯而得名;船营区位于福绥门、临江门一线以西,因清代有船厂水师营而得名;朝阳区在朝阳门、新开门、东莱门一线以东,为晚清开立的商埠区,因朝阳门而得名;通天区在牛马行以西,因辖内被称为“官街”的通天街而得名;德胜区在通天、船营两区之间,因德胜门而得名;白山区在船营区的西南,因小白山而得名;江南区即今天的江南,因位于松花江南侧而得名;江北区为今天龙潭区西半部,因位于松花江北侧而得名;龙潭区为今天龙潭区东半部,因龙潭山而得名;兴隆区为今天的哈达湾地区,因日寇在这里划定了工业发展区并希望这里能够兴旺昌隆而得名。上述十区设置一直沿用到解放以后。

取自《吉林旧影》的吉林民国时期地图

这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让通天区得名的通天街。《吉林市地名词典》说通天的含义是“此借东西向,且长,故称‘通天街’”,而《吉林旧事见闻》中说:“取吉祥之意……自朝阳门向‘西天’方向开通的通天街”。《船营区志》则记载:因达官居多,为表示吉星高照,故称“官街”,后改名通天街……无论哪个记载,都表明曾经的通天街在吉林城的地位等级不同寻常。

如果说河南街与北大街是以商贾之富而名震城垣的话,那么通天街则是以官气昭然而显赫于城中。以至于张驭寰先生在他考察报告形成的书籍《吉林民居》中特别写下了通天街的街道情况:最宽的住宅街应为通天街,它横贯城内的中心,街道长而宽广,相当于两个胡同的宽度,大宅栉比,南北相望。而通天街也并非只是居民住宅,清代的功德院,民国时的吉林省警察厅和后来的财政厅,以及解放前的吉林市立图书馆和秋星电影院也都坐落在这条街上。1964年通天街改名为解放路,这一年通天区也被并入了船营区。

临通天街的市政管理处即为当年市立图书馆旧址

其实从1953年开始,为配合城区发展的新变化,吉林市人民政府就对旧的市内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朝阳区和德胜区被取消,所辖区域分给了昌邑、通天、船营三区,江北区和龙潭区合并为龙潭区,兴隆区改为哈达湾区,增加了丰满区,吉林市人民政府下辖内三外五共八个区。而1964年市区的进一步调整,八个区缩为昌邑、船营、龙潭、郊区四个辖区,大体奠定了现在市区划分的格局。1992年市区再次调整,最终在吉林市区大地上呈现出今天城区区划的面貌。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