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卧轨是被压过还是撞飞_卧轨会被列车撞飞还是压死

海子的一生太过短暂,1989年3月26日他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他选择的方式很特别,卧轨,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自杀方式

。不过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浪漫的死法。

海子出生在安徽省的一个农村,15岁他考上了北大,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也是他认识世界的开始。假如他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也许就不会在25岁时结束他的生命。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毕竟考上北大的人很多,这些人也没有选择这么激进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这多半和海子的性格有关

诗人非常善于运用感情,或者说他们对于感情是非常敏感的,而海子就是这样一个人。真正的诗人对于感情的是非常偏执的,容不得一丝杂质的出现,也许就像洁癖一样。

有人说诗人与疯子仅有一步之遥,海子就是多跨了这么一步,成为了一个疯子

。他用他的才华来描绘内心的这个世界,一点点的迷失自己。

现实逐渐的虚拟化,他也逐渐的脱离了现实。

在海子卧轨自杀的前两个月,他创作了一篇流传很广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的通篇都在讲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祝福身边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可是反观他自己,他幸福吗?

其实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答案。诗歌的第一句是: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句话很明白地交代了,他并不幸福。他的希望是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开始。

明天又相对于哪一天来说,今天吗?或者明天?但这根本就是一个哲学悖论,即明天的明天,是无解的,也就是说,海子的幸福是无限期的奢望

而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官感受,是非常抽象的,而不是想做就可以做到的

,也就是说海子想把幸福具象化。而这样的想法,也只有疯子能想出来了吧!

海子对于幸福的理解就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他所追求的,也正是他难以企及和得到的。

喂马、劈柴这样闲适的生活,难道不需要为生计做打算吗?周游世界,又有多少自己的时间可以支配呢?

又有怎样的物质基础来满足周游世界的需要呢?也许海子所希望的是一种大同社会,不需要为物质担忧,自己又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诗歌中提到海子要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是生活中的琐事。反过来讲,也就是说海子在这之前的生活里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些,或者说他一直在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世界。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海子是与现实社会脱节的,他脑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他要把他的幸福告诉所有人,还要祝福所有的人。

也就是说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和现实世界脱节的问题,他也想要努力地把自己从虚拟的内心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但是他发现这基本上是枉然的,他割舍不下内心的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他只能期望于明天。

一个想要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想要回到现实世界。在两种思想的不停撞击下,他逐渐地感到力不从心,有了精神分裂的感觉。

他曾两次到青海和西藏,也许是在寻找心中的乐土,而西藏又被称为离天最近的地方,所以他可能也认为他想要的答案就在这个地方。

海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也就是说海子一直从事着哲学研究工作。

有一句话叫: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玄学。也许海子的答案真的是玄学才能解决的问题

。海子可能在哲学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在他的遗书中曾不止一次提到共事的朋友

常远和孙舸,还称他们两个是道教巫徒

。也就是说海子可能从这两位朋友处寻求答案,从东方哲学中寻求答案,道教也是玄学教派。

而海子称他们两位为道教巫徒,也就是说海子在这里可能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是无法接受;或者他们两位给出的答案完全和海子心中的答案完全是对立的。

应该是海子接受了某些答案,但是内心是非常抗拒的。

海子在他的遗书中也说到是常远和孙舸两位朋友使他有精神分裂的感觉,而且海子也表示有自杀倾向

。也就是说这两种思想在自己的内心中斗争的非常激烈,以至于自己无法承受。当超过自己内心的承受能力,自杀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式。

海子可能认为自己的肉体就像囚笼一样,囚禁着自己身体中的两种魂灵。

终于在1989年3月26日他所能承受的压力到达了临界值,他选择了卧轨

。他需要释放自己身体中的两种魂灵,而释放这两种魂灵的方式就是摧毁禁锢这两种魂灵的囚笼,也就是自己的肉体。

这看似残酷的自杀方式,却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海子对寻找答案的渴望。火车是一种远途的交通工具,海子可能会认为火车会带他寻找答案。

海子选择卧轨的地方是山海关,出了山海关就是东北地区,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许在最原始的地方,才能找到海子心中的答案。

火车沉重的车轮将海子的身体压得粉碎,同时也带走了海子追寻答案的魂灵。

也许只有疯子才会有这样的举动吧!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