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今晚我们跳舞(歌曲今晚我们一起跳舞)

1985年,盐池发现粟特人墓地,证实1300年前,宁夏人就会像杨玉环一样跳舞

文物档案:

出土地点:

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

出土时间:

1985年夏

文物年龄:

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1300年前

文物长相:

两扇石质墓门,单扇长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圆柱门,高13厘米,直径10厘米。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浅雕一个胡旋舞男伎,舞伎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头戴圆帽,上身着圆领窄袖衫,下身着花边裤,脚踏长筒软靴,立于小圆毡上。两人手持长巾,挥旋对舞。四周剔地浅雕卷云纹,生动再现了唐代盛极一时的胡旋舞形象。

胡旋舞石刻墓门

01

门打开,就是路;门关上,就是家。家就是人生旅途上最好的歇脚地。旅途风风雨雨,所以,家就成了旅途上最温馨和最让人向往的。在这个过程中,门,出出进进,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吉祥的寓意,最常见的就是春联。宋人王安石有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

桃符是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近似于春联,但还不是真正的春联。桃符周朝时就有了,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这里的桃符有些像我们今天说的“门神”。

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据《蜀梼杌》记载,964年春节,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命人在桃符版上写了下这样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而春联以红纸的形式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据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下旨,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此后,纸春联传入寻常百姓家,桃符逐渐被替代。

考古的发现可以弥补人们认知的很多空白,宁夏胡旋舞石刻墓门是1985年在盐池苏步井乡一座唐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这门上虽然没有人世间桃符形式的真正存在,却以双扇整片的形式赋予了门的吉祥与喜庆。去了另一个世界的墓主人,当然不会在门上出现“神荼”、“郁垒”的形象或者名字,让他们把自己给降了。而是将胡旋舞的形象刻在了墓门之上:

两男性舞伎均手持长巾,熟练挥旋,飘逸潇洒。四周剔地浅雕卷云纹,恰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体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愉快的生活气息。

02

考古专家们肯定这种舞姿的形象就是胡旋舞。这种形象让人们想到了唐代的胡旋舞大师杨玉环以及至今能让人们耳熟能详的白居易、岑参、李太白和元稹的诗。

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虽然体态丰腴,但史书上也记载着她是一位舞蹈高手,还精通胡旋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令人眼花缭乱。她的歌舞就是唐宫盛宴,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大唐王朝对于西域乐舞的开放、吸纳、接受和包容,也见证了西域乐舞在中原帝国的风靡和流行。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唐朝宫廷经常会在一些重要节日举办大型游乐会,甚至在一些举国欢庆的全民活动中,胡旋舞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观赏者对其的态度总是需求若渴。白居易对唐代君主如此沉溺于胡旋舞虽然持批判态度,但却细致地描绘了胡旋舞的惊人之美: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说是世上万物都与胡旋舞无可比拟,舞者的旋转比飞转的车轮和疾风还要快。

岑参被惊呆了。他说:“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李太白在充满醉态思维只有欣赏:“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又说:笑春风啊舞罗衣,您今天不在这里痛饮一醉,还准备到哪儿喝去?

胡旋舞

元稹是持完全批判态度的。他说:“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意思是胡旋舞迷惑了天子,那些“妖胡”怎么会到长生殿呢?又说:“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意思是胡旋舞迷惑人心,有国有家的人都应共同谴责。但元稹说的这些基本没有什么用处,大唐王朝仍然崇尚与中原礼乐迥然不同的西域乐舞,并由于上层阶级的竭力推崇,在美妙动人的西域乐舞中显示了胡汉融合的大繁荣、大发展。

这就是唐朝的社会,将包罗万象的丝绸之上的文化传播由被动地吸纳和接受,变成了主动的融合发展与共同繁荣。这也是盛唐的气象,拥有海纳百川的格局与胸怀。宁夏胡旋舞石刻墓门的主人说自己姓“何”,为“大夏月氏人也”。也就是说,他是中亚粟特人,为“昭武九姓”中的何国人氏。

03

唐代,今宁夏境内的吴忠市、盐池、灵武一带是昭武九姓人聚居的重要区域和集散地。这些人能够徙居宁夏境内,与唐朝设立羁縻州以安置突厥降户相关。

公元六世纪后期,突厥征服了中亚昭武九姓诸国,虽然突厥占领了其居住地,但昭武九姓人由于自己的生活习俗,在加入突厥后,仍然以自己拥有的部落而独立存在。

唐初,与突厥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唐太宗时,擒获突厥可汗,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突厥遂降唐者十余万,其中有昭武九姓人。唐朝政府为了合理安置他们,以“朔方之地,自幽州至灵州置顺、宥、化、长四州都督府”。灵州一带遂成为昭武九姓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区域。

679年,唐朝设置六胡州,其名称分别为: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和契州,以唐人为刺史,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一带。为的是进一步采取强化措施,加强对河套地区突厥降户的统治。六胡州与昭武九姓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后来,他们又当地流居河南与江淮一带。到了那里,他们中的一些人以昭武九姓后裔自居,但大多数人都称自己是灵州或灵武人。

六胡州中的鲁州在今宁夏盐池县境,窨子梁的何氏墓地就是见证。胡旋舞石刻墓门就是昭武九姓人对本民族乐舞艺术的传承和文化习俗的移植。今天的人们应该看到,何姓墓主人能在墓志里自信地说出他是“大夏月氏人”,那是他的身份证,也是属于他的民族自信,但也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唐朝不存在排外心理,在让昭武九姓人把他乡当故乡的同时,也见证了民族融合在宁夏平原的温情碰撞,兼收并蓄因此成为黄河血脉交融的涵养。

04

粟特人曾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 ,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他们跟我国古籍中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去长安万二千里”的康居国是他们的故乡。康居国西汉时臣服于匈奴和大月氏。东汉时期,是西域大国,领地广袤,人口众多,拥有今天新疆北境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到了晋朝之时,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曾经遣使入朝。唐代,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被称为康国。

背着银子远走天涯,昨夜乡情的露珠似乎还没有被晨风吹干,但尘封在岁月和黄沙中的丝路遗珍却被突如其来的阳光唤醒,如此光阴就成了历史,不再被随意涂抹和添加成妄想症。因为生活在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因为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粟特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并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

粟特人形象

同时,粟特人还是西传东渐的媒介。当时,长安是亚洲的中心。中亚一带基本都在大唐的统治下。能歌善舞是中亚一带的民族的一大特点,康居国也不例外。《新唐书·礼乐志》中说,“康国者……国人嗜酒好歌舞……开元初,贡……,胡旋女子。”可见,康居国的歌舞早在开元之初就已经陆续进入长安。出乎意料的是,康居国胡旋女在长安的表演,使胡旋舞风行民间的同时,也流行于宫廷和官场,成了当时长安城里最受欢迎的“交谊舞”。

伴随着跳舞传播的还有音乐,中原的乐舞就这样因为中原的乐舞而得到真正的改变。对此,有学者说,如果没有西域的中原的乐舞,也许我们今天的舞蹈形式还像广播体操。而那些曾经被我们称为“外国人”的粟特人也在后来的民族融合中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宁夏,文物不但会说话,还会唱歌跳舞。丝绸之路从来就是静止的,他将美好的乐舞扶上古代的马背与驼峰以及现代的飞机、电车和汽车,一路狂奔,五彩缤纷。

宁夏胡旋舞石刻墓门图像资料,是研究唐代乐舞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据1985年参与考古发掘的何继英先生著文回忆,在发掘该墓时,他们发现,此墓的墓道长达26米多,宽近2米,深3.40米,是6座墓中墓道最长、最深的一座。虽有被盗过的痕迹,但胡旋舞石刻墓门保存完好,两扇门的合缝处还各有一圆孔,孔内镶环形铁鼻,其上挂一铁锁,将两扇门锁在了一起。如此规格的墓葬,说明墓主人生前在丝绸之路的贸易相伴的生活里是富足的、幸福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