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院士是什么级别(院士是什么级别职称)

近日茅台总工入围国家院士的消息激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之所以对院士的反响如此之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们认为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在国外获得了院士,而在国内他们没有获得院士,这本身促使让人们对院士评审的标准产生了疑问。

人们关注院士,更多的是在当前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我们的很多卡脖子技术为何还没有解决,更多的人把解决卡脖子技术的事看作是“人才”解决的问题。这让大家对院士的理解产生了分歧,而茅台酒总工入围院士,则是点燃社会热度的一个导火索。

一、什么是院士

百度一下:院士是指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顶尖人物和最高学术权威,多为具有崇高学术的机构通过内部评选而出任的荣誉终身职务。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1、院士是科技顶尖人物和最高学术权威。

2、学术机构内部评选出任的荣誉终身职务。看公示的院士名单,要么是各省科协推荐,要么是各个国家级学会推荐。

院士是什么级别(院士是什么级别职称)

从评选院士的渠道来说,这肯定是有标准的。从院士入围的来源看,有科研院所的,有高校的,有企业的,还有医院的。

除了茅台的王莉,还有山东黄金的陈玉民,贵州公路集团的张胜林等14人,占比不到10%。

二、国内外院士评审的区别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bcdb9820101b4ig.html

在中美两国,院士均通过投票产生,当选院士是科学家或工程师所能获得的最高学术称号,是终身荣誉。中科院是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学术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民间组织,其评选既有共同点,也各有不同之处。  美国国家科学院  基本情况  美国国家科学院创立于1863年,是民间的、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成员在任期内无偿地作为“全国科学、工程和医药的顾问”,为终身荣誉。  候选人只能由该科学院院士提名,评选过程全部保密,候选人不应该知道自己被提名,公众在最后知道最终名单。  评选过程中,同行院士的评审非常关键。同行委员会通常由30-50名院士组成,任期3-6年。美国科学院一般每年增选一次,每年增选美国籍院士不超过84人,外籍院士不超过21人。目前共约2200名院士和400名外籍院士。  提名  在美国,个人不能申请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因此,不存在“个人申请表”。  院士候选人只能由院士提名,方式有两种:  ●由多名院士组成“自愿提名小组”联合提名某位候选人,比如在美国工程院,候选人需有4名院士提名,其中与候选人在同一机构的院士不能超过2位。  ●国家科学院委员会向院士们提出建议候选人名单,或组建专门临时提名小组提名某个或某些领域的候选人。  审议  候选人经过所在学部院士的通信评议和投票,但不会根据投票结果对候选人进行排名和淘汰。不考虑年龄因素,看重科学成就。  以美国工程院为例,候选人需要在以下一个或两个领域有贡献或成就:  ●工程研究、实践或者教育,以及对工程学科有重大贡献。  ●开拓新的技术,在传统工程领域有重大进展或突破,或者开发创新了工程教育方法。  投票  候选人经过所在学部院士的通信评议和投票,但不会根据投票结果对候选人进行排名和淘汰。  由学部任命的同行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对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资格进行详细评 审,然后投票并对候选人进行排名和淘汰,提出院士候选人最后名单;同行委员会完全按学术标准,尽可能给每位候选人一个公正、准确的评议。这一步的工作最重要,也是最难、任务最重的部分。  院士大会对最后名单进行投票,根据得票排序选出院士。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目前有院士707人,外籍院士63人。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推荐人应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对年龄有要求,被推荐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  推荐候选人  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种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一 院士推荐候选人  ●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对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二 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候选人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协等为归口初选部门。其所属单位或一级学会均可按组织系统推荐本单位、本学会的候选人。归口初选部门报送的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  院士工作局对被推荐人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将审查结果上报学部主席团审议。由学部主席团确认后,方为院士有效候选人。  院士工作局在学部网页上公布公示单位名单、公示方式和时间等汇总情况。公示时间为1个月。  两次评审  1 通信评审,产生初步候选人  各学部常委会将本学部院士按学科专业划分为若干评审组,同时将本学部的有效候选人按相应的学科进行分组,并确定初步候选人名额以及监票小组人员名单。由评审组评审打分,各学部常委会于8月15日前确认本学部评审打分结果,按初步候选人名额,以得分多少为序产生初步候选人。  2 会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  各学部常委会组织召开本学部评审会议,对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评审。  在院士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全体与会院士进行无记名投票,按得票数多少为序产生本学部正式候选人。正式候选人名额为各学部应增选名额的1.2倍。  选举院士  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  获得赞成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成票数多少为序依次入选,满额为止。如遇有获得赞成票数相同而超过应增选名额时,则对票数相同者再投票表决,以增选名额为限,取票数多者入选。  各学部常委会审查确认本学部的选举结果,经学部主席团审议批准后,呈报国务院备案。  新当选院士需签署承诺书,履行院士的义务。不签署承诺书者,视为不接受院士称号。  中国科学院将院士增选结果书面告知当选院士和归口初选部门,并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同时在学部网页和有关媒体上公布。

三、国内外院士待遇的区别

本章节选取新浪网的文章。

http://news.sina.com.cn/o/2013-03-23/133926620123.shtml?from=wap

国内的院士选拨制度存在种种问题,同时“院士”这一名号本身已经超越学术范畴,带有行政和权力色彩。实际上,对于国外是否也有“院士”,目前国内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工程学院对应机构的会员就是 “院士”,但也有人认为西方国家并没有所谓的 “院士”,只有会员。本文倾向于前者,会员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院士。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对应的学术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 、英国皇家学会、英国 不 列 颠 学 院 、苏格兰爱丁堡皇家学会、日本学术会议和日本学士院、德国巴伐利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在性质、职能、管理和会员制度等方面的异同和优缺,探寻中国院士制度的不足。

  

世界各国学会“会员”身份只是对工作的肯定

  除了俄罗斯,美、英、日、德、法5国的科学学会会员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也并非最高学术称号。会员身份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肯定,同时学会为会员的科研活动和交流提供一些便利。国内往往把这样的会员译为院士。

  与之配套的学术机构也是如此,各国都没有实体性的大而全的科学院,有的只是松散的科学学会,而且科学学会不直接承担项目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确保学会的组织管理及其会员的科研等活动都有充分自由度、独立性和专业化。

  如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大部分研究项目由国家研究理事会承担管理;日本的科学研究由大学、国营和地方公营的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承担,其中民间企业所占的比重特别大,日本学术会议主要向政府提供咨询,日本学士院则以颁发恩赐奖、日本学士院奖为主。英国的三个主要学会都是在英国注册的侧重于资助研究的行善性组织,德国的学会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

  本来,与发达国家这些科学组织对应的应该是我国的科学技术协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科协并未发挥学会的功能,这样,传统上与发达国家这些科学组织相对应的就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大而全的实体机构,集承担科研项目、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召开学术性会议、出版学报、授予奖章和颁发奖品等各种活动于一身。相对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分散性,这种性质细分、功能细分、学科细分的大而全的实体机构,在今天已日益显示出运作高成本、管理低效率等诸多不便之势。

  

国外学术机构没有最高,只是最高之一。

  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科学学会是各国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荣誉机构之一。会员根据他们在原创性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被选入,这被认为是各国科学家、工程师的最高荣誉之一,但绝非唯一的最高荣誉。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国科研体制的分散性决定的。除了科学学会以外,很多其他机构的科研人员也是各国国内一流的人才,这些机构的成员也享有极高的荣誉。比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其理事会的50多名成员是来自企业界、科技界、教育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另外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以及一些独立的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同样拥有丰富的科学家资源,包括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但是,其中任何一个研究机构的成员都不被认为具有最高的学术地位。

  中国的情况与俄罗斯相近,法国介于中俄与美、日、德、英之间。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最高科学研究单位,法国科学学会的会员被认为是从所研究领域里最卓越的专家学者中选举产生的。在我国,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和声誉。对比之下,

我国是给予院士更多的行政化、权威化色彩。

  毕竟,学术追求的是自由和创新,在无限的学术领域里设置一个最高的荣誉,似乎有待商榷。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赋予一个创新者所谓代表最高学术称号的“院士”头衔,很有可能会减弱其创新动力,也阻碍了其他创新者与其公平竞争。

  

国外学会成员无收入无津贴,要交会员费

  国外学会成员不但无收入、无津贴,反而要交会员费。美、英、德、法的科学学会对会员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会员没有工资,只有补贴;其次,会员必须交会费,或向学会贡献一部分资金。会费首先用于满足学会的正常运转,使学会能自立,其次它是一个组织应有的规则,是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比如:

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会员每年向科学学会缴纳会费

,如连续三年未付会费,该会员将转成荣誉退休会员。荣誉退休会员没有选举会员和选举高级管理人员的投票权。

  相反,我国的院士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最高学术称号,而且更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我国的院士均享受国家规定的院士津贴,为每月200元。院士所在单位也向他们发放地方院士津贴,发放金额少则1000元/月,多则5000元/月。国务院还规定资深院士每人每年享有1万元的资深院士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院士几乎被公认为相当于副部级。

  国外学术组织独立管理、提供咨询的机构

  国外学术组织,无论在行政还是经济上,都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是自我管理并向政府提供客观资讯的机构。

  

首先,学会在行政上完全独立于政府。

  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学会是民间的而不是政府的机构,政府不干预学会的工作。比如,英国的三大学会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具有行政级别,是行善性组织;德国、巴伐利亚科学学会作为一个公共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美国政府部门的专家参加科学学会的研究工作还受到严格的限制,需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与发起研究项目的政府部门和项目有关决策者没有关系,其次,不会受到项目研究成果的直接影响;日本的学术会议和学士院虽然是政府的科研机构,但是由于日本学术会议主要向政府提供咨询,日本学士院则以颁奖为主,其职能相对单一,而日本的科研实体也主要依靠民间企业。

  由于科学学会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性领导,能够自我管理,这减少了政府部门干预科学学会研究工作的可能性。学会不对政府的任何部门负正式责任,因而在制定自己的章程、任命领导人时,不必经过政府批准,学会活动也不必反映政府意志。这样学会就能以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承担和资助科学研究项目、向政府提供咨询以及向公众发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

  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的情况与此不同,俄罗斯和中国的科学院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意义。两国的科学院或工程院是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许多院士是在任的或已经退休的行政官员。此外,我国的中科院和工程院是隶属于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因而具有行政性,且受到政府干预,独立性很难保证,因而难以提供客观公正的咨询建议,而且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竞争压力,发展动力不足,科研成果有限。

  

第二,学会在经济上相对独立于政府。

  美国、英国的科学学会和日本的民间科研机构在经济上相对或完全独立于政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经济依赖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种种弊端,而对于会员来说,

其申请资助的自由度更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然而,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则不同。法国科学学会的经费来源一半为政府拨款;德国巴伐利亚科学学会的经费主要来自州和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俄罗斯科学院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其院士享有每月20000卢布的国家津贴。中国科学院有一半以上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院士享有高额的国家和地方津贴,这会导致学会和会员缺乏竞争压力,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学会是政府的咨询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科学学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为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通过课题研究、实际调查和发表科研报告等方式为政策制定提供真实的信息和依据,从而可以减少政策的盲目性。但它们不参加政府决策,各国都设有专门的科技决策机构。此外,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科学学会也对民间企业和公共机构提供咨询。这样可以保证科学学会能够客观公正的提供科学方面的建议。

  

在我国,政府召开的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都少不了院士;重点科技项目立项审批的运作需得到院士支持;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研成果评奖、评价更少不了院士的意见。院士一方面提供咨询,另一方面又参与国家的决策活动,有悖于决策的科学性。

  

会员选举不受政府、理事会成员影响

  美国、英国和法国科学学会的管理机构和会员的选举:一不受政府部门干预,二不受现有理事会成员控制。具体体现在:

  首先,主席提名委员会独立于理事会。美国科学学会的理事会成立一个九人以上的提名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不能担任提名委员会成员。经提名委员会和理事会讨论确定候选人。全体科学学会会员对主席候选人投票。

  其次,理事会只是服务机构。英国学会的管理机构是理事会,学会理事会不具有任何行政级别,理事都是志愿工作者,没有报酬,相当于义工性质。理事会只是服务机构,只负责组织选举、召开会员大会等。

  链接

  中美院士选拨各有利弊

  根据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的观察,中美两国科学院的选举程序非常不同。从表面上看,两国科学院都采取推荐制度,不受理本人申请。而事实上,中国科学院的选举采取的是申请制度,因为被推荐人的材料是自己写的,所谓推荐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美国科学院院士选举则完全是秘密进行的。由某个院士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的材料也是由提名人写的,候选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被提名了。与中国院士候选人厚厚的一大本材料不同,美国院士候选人的材料要求很简单,一份简单的履历和不超过250个单词的学术成就介绍,以及不超过12篇的论文目录。候选名单分别交给相应学科的院士初审。各个学科的初审程序可能都不一样。初审结果交到高一级的学部委员会合并,根据各个学部的名额产生学部的候选人,由于名额限制被淘汰的候选人则在第二年自动成为被提名人。然后候选人名单送给全体院士投票。根据投票结果产生等额候选人名单,在每年4月底开院士大会时,对名单集体表决通过。然后再通知当选人,当选人同意了,才正式成为院士。

  中国院士候选人名单是公开的,美国则是秘密的。公开有助于舆论监督,然而也有助于候选人搞活动拉选票。

  对美国院士选举来说,没有接受舆论监督的必要,造假者能骗过同行院士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中国当然是另一回事了。中国院士的选举自始至终是分学部进行的,而美国院士选举只是在提名阶段分科进行,正式的选举是全体院士投票。分学部选举的优点是选举人都是同行,对被候选人的学术成就都能有更专业的判断,缺点是选举结果容易被少数人操纵。

  两国院士的选举程序各有利弊,不正常的选举结果是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美国院士仅仅是一个崇高的荣誉,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当不上院士也没有利益损失,有人当上了还选择放弃。

  中国院士则不然,手上掌握着很大的学术权力和大量的学术资源,没当上时孜孜以求,当上了从未有人放弃过。正是与权力的结合让中国院士成为了一块很多人不择手段想要攫取的肥肉,也让院士选举成为各个部门相互争夺、利益分割的结果,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如何反而是次要的。

  

四、小结

院士在国内:是权威,具有行政色彩

院士在国外:是荣誉,属于民间组织

推荐程序在国内:自荐加推荐,优势:竞争激烈,劣势:有干预可能

推荐程序在国外:行业内推荐,优势:全国范围,劣势:缺乏利益。

如此,很多国内学者或专家就容易去国外参加各种学会并获得国外院士称号。

由于院士在国内具有行政色彩,名额稀少。国外不限名额。在国外取得了院士称号,在一些场合也能镇住社会人士,当然在行政体系内无法获得福利待遇。

既然国内院士具有行政色彩,有新闻媒体提出,是否将卡脖子技术作为院士评审的标准?

这就混淆了概念。

一项技术不是靠一个人在一个年代就可以突破的。技术革新必然是团队或依赖于研发设备、研发方法和研发软件等完成的。

卡脖子技术需要国家力量,院士是个人成就。

搜索一下网页,院士的讨论由来已久,国家也在一步步推进改革。相信未来。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