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香港杨澜年前微博

最近一年,大家有没有发现:

「性别对立」,已然成了流量密码

这已经被微博运用得炉火纯青。

生活中,大家可能很少把话题往男女对立上面引。

但在微博,几乎每天都有这一类热搜。

今晚的热搜

而且永远都是一点就炸,争吵不绝。

如今,微博的流量,除了靠娱乐八卦,就是靠这种对立支撑起来的。

找到这种流量密码的,不只有微博。

还有一档国综——

《脱口秀大会》

节目前两季,热度都一般。

第三季火出了圈,全靠两位女性:

带火家乡铁岭的

李雪琴

「普确信」段子缔造者

杨笠

尤其是杨笠,被骂了一年,也火了一年。

连带节目的曝光度居高不下。

于是,到了最新播出的第四季,

性别话题显著增加

有人赞赏,有人不屑,还有人破口大骂。

今天就来聊聊这备受争议的——

《脱口秀大会4》

本季一个明显的改变——

女性选手

的数量变多了。

不过,选手总数也从50组增加到了56组。

第一轮比赛,就要淘汰一半的选手,竞争相当激烈。

所以为了晋级,选手们纷纷把最有分量的稿子先拿出来讲。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

性别议题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徒有讨巧的题材,质量却乏善可陈

单单是第一轮,就几乎涵盖了各种你能想到的性别话题。

比如,女性外貌焦虑。

有选手自嘲身材:「上半身快乐女生,下半身是巨石强森」。

与男性作对比。

说,女性要「又盐又甜又苦又辣」,男性却只要「干净就好」。

「女性有梨型身材、苹果型身材……」

「男性有两种身材:八块腹肌型身材和我有钱要什么身材。」

再比如,社会竞争中的性别不公问题。

「我一个女的,跟7个男的,争一个名额。怎么说呢?跟我们的社会现实非常的相像。」

女性生存环境的问题。

「来之前我给自己想了很多人设标签,一开始想的是女大学生。后来老感觉这个词不太吉利。因为这四个字总觉得它后面好像得发生点什么社会新闻。」

以及,亲密关系、婚姻、家庭当中的各种性别矛盾:

妻子吐槽丈夫撒手掌柜;

男友吐槽女友爱逛街、不会看导航……

类似的文本不断出现,难免给人一种

命题作文

的感觉。

尤其是缺乏经验的新选手们,会有一种走捷径的倾向。

似乎只要罗列出热搜、豆瓣小组里的热点话题。

再在语言上稍加修饰,就成了自己的段子。

这样做有个致命缺陷:

没有了个体的真实感受做基础,自然也就难产生感染力。

就算这些话题自带批判性。

但也只有很少的选手,能从中发掘出自己独特的观察。

而大多数都人云亦云,泯然众人矣。

此外,

文本结构松散

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不同观点之间的转折十分生硬。

比如一个选手。

前面在讽刺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结果话题一转,又说「直男朋友送了我一个马克杯。」

调侃起了直男的谜之审美。

马克杯上印着直男朋友的头像,注入热水就会显影。

用她的话来说:「我在这头,他在杯里头。」

略显简单粗暴的谐音梗,配上突兀生硬的讲述,让现场一度尴尬冷场。

还有选手,前面讲父爱情深,却忽然转到了容貌焦虑。

前一秒还在说短视频,下一秒又拐到了「张无忌与漂亮女人」的故事。

话题过于跳跃。

领笑员也表示,刚出现感兴趣的话题,忽然却拐到了其他地方。

脱口秀的风格是松弛的,但松弛不代表随意。

如何把文本设计得严谨而不紧绷,流畅而不流水账,便考验功力了。

而上面这几段表演,之所以让人感到尴尬生硬。

恰恰是因为文本层面强烈的

割裂感

这和前面提到的,话题的选择也有关。

选手们或多或少地想往自己的表演里,加入性别话题的元素。

因为这是最讨巧、最容易调动情绪和气氛的话题。

可是却忽略了性别话题之于自身文本的适配性。

为蹭上这点热度,而把整个表演变得不伦不类。

本想以小博大,结果却因小失大。

《脱口秀大会》当中,除了选手之外,还有一群人至关重要——

领笑员。

他们的爆灯能够决定选手的去留,实际上扮演着评委的角色。

随着性别话题热度高涨。

这一季也反应迅速,新加入了两位女性领笑员:

杨澜和宁静

增加评委的女性视角,本无可厚非。

可是两位嘉宾的表现,却惹来了不少争议。

先说杨澜。

第一轮比赛当中,有一位女选手

全程调侃自己老公

嫌弃他太土,一件红秋衣穿了11年,领子变形到一弯腰能直接看到皮带。

但紧接着,她又找补了回来:「有时候又觉得,还挺性感。」

配上别扭的小表情,喜剧效果拉满。

领笑员大张伟、李诞笑得前仰后合,疯狂拍灯。

其他男选手也是笑逐颜开。

但杨澜表示不喜欢这段表演。

理由是:「

不应该就那样嘲笑老公的土啊什么的。

可问题是,后面有一位男选手,全程「嘲笑」自己的女朋友。

杨澜却笑开了花,丝毫没觉得不妥。

还总结道:

「在一个女生为主的场子里,还赢得了大家的尖叫和掌声,说明这个女朋友对他非常好。」

「你越能吐槽那个人,说明那人对你越宽容。」

一前一后的对比,果不其然在网上引起了质疑。

有人吐槽杨澜双标、缺乏专业性;

有人给她扣上了「精神男人」「女德班主任」的帽子;

甚至还有人拿她的婚姻说事,把她描绘成男权社会的受益者、伪女权。

总之,都肯定她不适合这个节目,劝她早点走人。

每一个相关帖子都有几十上百条回复。

还有营销号把此事发到微博煽风点火。

可是杨澜真的有网友们骂得这么不堪吗?

平心而论,这件事的

阶级属性远大于性别属性

杨澜一向讲究优雅、得体、大方。

她之所以觉得女选手的段子不好笑,并不是因为性别。

而是因为在她眼里,这样充斥着土味的段子太「不雅」了。

相较之下,男选手调侃女朋友逛街买衣服,显得更精致体面一点。

你可以批评杨澜的视角太精英化。

但骂她不够女权,大可不必。

毕竟杨澜可是国内为数不多,敢于指出「中国女性还不够平等」的公众人物。

到了最新播出的第三期,杨澜离开,宁静上场。

没想到,

宁静闹出来的争议更甚于前

起因是第二轮比赛,一位女选手讲了自己当伴娘,帮新娘堵门的段子。

她吐槽新婚夫妇为什么总喜欢找未婚的人做伴郎伴娘,是因为:

「他们根本不想刁难新郎,只是做做样子。只有对婚姻一无所知,才能那么勇往直前。」

要是找结过婚的人做伴郎伴娘,不用说堵门,门都给你焊死了,不让新郎进来。

所以她得出结论:还得找结过婚的,最好是离过婚的来当伴娘伴郎,因为「前夫和前妻最擅长的就是刁难对方。」

透过做伴娘的经历来讽刺婚姻,不失为一个新颖有趣的角度。

可惜由于表演、技术上的缺憾,这个段子的反响平平无奇。

谁也没想到,宁静的点评生生制造了一个爆点。

她上来就是一句:「

我觉得不好笑。

接着字字诛心:

「虽然我们都不是成功婚姻的持有者。但您这都没男朋友,您就……我觉得你多虑了,你太害怕了,你不够勇敢,你都没有你聊什么。」

一句话否定了选手的整个主题和表达。

选手脸上的笑容僵住,有些不知所措。

而观战席上的王建国坐不住了,朝领笑员喊话:

「你们说话没听着,因为你们说话太不好笑了。她的我全听清了,特别好笑。」

既是解围,又是回怼。

敢在综艺上正面硬刚宁静,节目效果瞬间拉满。

这也成了前三期最出圈的一个名场面。

网上自然炸开了锅。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王建国和选手。

而宁静被痛批「

硬凹耿直人设

」,欺压女选手。

她此前一些不够女权的言论也被挖出。

原本扣在杨澜头上的「媚男雌竞」帽子,火速转移到了宁静头上。

仅仅前三期,已经衍生出这么多网络骂战。

但看多了综艺的观众,都免不了在心里打个问号:

节目呈现给我们的效果,究竟有多少是受剧本、剪辑影响?

况且,杨澜和宁静都没有脱口秀经验,天然比其他嘉宾缺乏专业性。

再加上她们自身带有

「大女人」的鲜明标签

自然更容易制造性别话题方面的爆点。

节目组在邀请嘉宾时,应该不难预估到这一点。

找「对」了人,争议性、话题性,当然是水到渠成了。

而口碑反噬的代价,则落在了嘉宾身上。

虽然这一季有蹭性别话题热度之嫌。

但不可否认,有几组选手的表演还是相当惊喜的。

比如双胞胎

颜怡颜悦

她们仍旧从个人生活讲起。

通过同居、分居的经验,隐喻婚姻中的夫妻关系。

「妻子」在家庭中一味付出,美其名曰「奉献」。

拖到孩子升大学了才离婚,美其名曰「为了孩子」。

两人分开后才发现,一个喜欢豆浆,一个喜欢咖啡。

但以前,「妻子」每天早上准备的却是牛奶。

说明两人在一起多年,却完全不了解彼此。

一方冷漠被动,只知索取;

而另一方沉浸于自我牺牲,盲目付出。

「她根本就没有试过了解你。她是真的不想了解你,那她为什么不想了解你呢?因为她爱你啊。要是她了解你,还怎么会爱你呢?」

环环相扣的思路,配合默契的表演,具象地揭示了无爱婚姻的本质。

出其不意又不动声色地,戳中观众笑点。

正如罗永浩点评:「脚本无敌好,表演无懈可击。」

这些都源于对生活入门三分的观察,和无法取代的双胞胎同居经验。

再看

杨笠

的出场,意料之中的炸场。

也的确不负众望。

一出场就自我调侃:「准备好听一些犀利的男女话题了吗?」

说是男女话题,其实还是个人经历。

她云淡风轻地讲到一年来的各种遭遇。

「自从我说了脱口秀以后,我冬天出门再也不觉得冷了,因为我头上扣的全是帽子。」

之后又回击了男性的敏感。

更为安全地调侃了「成功男性」。

「这一年,我学会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轻易地调侃男性,如果非要调侃,只调侃成功的那部分。」

为什么呢?

「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一个男的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的时候会变得多么丧心病狂、多么歇斯底里、莫名其妙、无理取闹,简单来说就是跟女的一样。」

公然冒犯了男性,又转而挑衅了女性。

「我疯了。」

这段话,看似简单,其实十分巧妙。

暗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男的女的我都骂了,这回别再说我挑起性别对立;

第二层:条件反射地把「歇斯底里、莫名其妙、无理取闹」跟「女人」相挂钩,揭示了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第三层:一直以来,女性背负各种偏见生活,但部分男性仅仅因为一个段子就歇斯底里,暗讽了部分男性的小心眼,又强化了性别不公的表达。

这个女的,有点东西。

可见,性别仅仅是一个表达角度。

好的内容,往往源自个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第三季的良好口碑,的确与女性面孔的大量涌现密不可分。但她们的爆火,不是因为「骂男人」,也不是以「性别议题」讨好受众。而是因为,她们以女性细腻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生活中的各种命题。

脱口秀在中国是小众文化。

而《脱口秀大会》的成功之处,在于让真正优秀的选手和作品突破圈层,走进大众视野。

假如为了一时的流量而炒作话题,「什么能火就聊什么」,那便悖离了初衷。

说到底,性别话题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有问题的是蹭热度的行为

健康的脱口秀生态,应该是包容、多元的。

假如有一天。

女性表演者不必聊性别话题,也能获得认可;

节目不必拿性别当噱头,也能引发关注和讨论;

观众不必唇枪舌战,而是专心享受表演。

那中国脱口秀,才真的有希望。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