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的近义词(眼见的近义词是什么)

考你个歇后语:烧鸡蛋崩瞎了眼

答案是:瞧不出火候儿来,俗称没眼力见儿

眼力见儿,北方俗语,有种美好品质叫眼力见儿,指的是一个人眼里有活、不用别人提醒就主动去做。按度娘的意思,有眼力见儿跟会来事儿是近义词。会来事儿是善于处理各种事物,让人满意。所以会来事儿是有眼力见儿的基础上对满意度提出了要求。不但做,还要做好。

什么叫不会来事儿?为人处世不够圆滑接人待物有失体面。听话不会听音儿,不会看脸,相处不会换位思考,尤其多表现于职场上,比如,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上听你自摸,领导开门你上车,领导喝水你刹车。

深入研究下去,有眼力见儿会来事儿跟情商也是有关系的。有些人似乎天生缺少感知别人情绪的雷达,最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在不恰当的地点、时间,做出不恰当的事情。

偏偏挑室友睡觉的点儿开公放打游戏,偏偏挑最拥挤的一趟地铁岔开两条大腿一人占俩座,偏偏在KTV里挑朋友点的歌强行合唱,偏偏在没叫他自拍的时候挤进镜头里,偏偏在别人的本命视频里强行刷自家爱豆的弹幕,偏偏在别人夹菜的时候转走桌子、徒留别人伸出的去夹菜的筷子在空中尴尬。

没事儿知乎了一下,跟一个没有眼力见儿的人在一起是种什么体验?部分回答如下:

Answer 1:

分分钟想砍她,不照顾别人的感受,一直影响到别人,很讨厌。

Answer 2:

一起去逛超市买了一堆零食水果我一个人两只手提不过来,他会问你重不重啊累不累啊,但绝对不会帮你拿一点。

Answer 3:

想怼死对方,但就算只是跟这人说话都不想。

Answer 4:

个个词句句话都有想持四十米大刀砍的冲动…内心已经砍了无数次了啊…

小时候的我们大多不懂爸妈的意思,总觉得太有眼力见儿就意味着故意讨别人的欢心,毕竟谁还不是个我行我素的叛逆少年咋地。

可实际上,长大后越来越多人才明白眼力见儿有多可贵。

眼力见儿这个东西,大多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个词叫社交觉察,指的就是你对身边他人的情境以及他们的情绪有所觉察,并且在人际互动中带着这份觉察和同理心。

那么社交觉察和没眼力见儿有什么关系呢?

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中讲到情商的12个维度,其中就包括

自我觉察,自我管理,社交觉察和关系管理

这四大类的12个维度。所以说到底,没眼力见儿其实就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

我们都见过有人似乎总是缺根儿弦儿,总是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说没人爱听的“大实话”。

鲁迅先生曾在《立论》里写过这么个场景: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前面的人说的都是谎,而最后一个人说的才是大实话!说错了吗?谁将来能不死呢?可是在这样的时机说出来,就是大错特错。

说白了,没有眼力见儿就是沟通的时候缺乏同理心。

通过自己的经历,要说练就眼力见,与其说关键在于什么技巧、方法,不如说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心态,一种随时随地“搞服务”的心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时时刻刻的想着怎么去照顾别人,怎么顾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你去陪领导应酬客户,包厢里满满当当做了一屋子人,却只有一个服务员忙手忙脚倒茶。你本想站起身帮帮忙,转念又公主病发作。于是怡然自得的在席上东张西望,不曾想这一切都被领导看在眼里.

问题出在哪儿呢?根本就是在心态上。

可见眼力见从来都不像字面上标志的那样是个“眼力”的问题,比眼力更重要的,是心态和想法。

而有眼力见儿是在你看到别人要做什么动作,或当你知道别人要做什么事时,懂得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意,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这件事。这绝不是让你去投机取巧,去讨好奉迎。

有眼力见儿是一种技能,但更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心做事的态度,是积极参与的精神,是机智应变的能力,是使人如沐春风的妥帖,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有效沟通和高效作业的垫脚石。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

“一个人的成功,IQ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是EQ的因素,也就是如何做人。”

我们常常说,要遇到自己的贵人。

但贵人不是说来就来的,在遇到贵人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先成为自己的贵人?

比如你做事麻利一点,礼貌友好点,让周围的人因此欣赏你,给予你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低声下气,讨好别人,而只是在日常交往中,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我也经常听人一说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撇着嘴一副鄙视的样子。

可是,人需要听人话,有温度的人话,而鬼需要听鬼话,这有毛病吗?

真正的情商高是既不委屈自己又不伤害他人。

在不同的场合中,多一点对自己,对他人的觉察和同理心,让自己的言行不至于成为一柄伤人又伤己的利剑。

只有别人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别人才会反过来尊重你。

共勉。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